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志勇 孫文麗
“二月二,龍擡頭,張習橋上人如流……”正如歌謠裡唱的那樣,每年一到農曆二月初二,德州市陵城區糜鎮張習橋一場盛大的傳統古會——張習橋“二月二簸籮節”就此拉開帷幕。
據了解,張習橋二月二古會已有300餘年曆史。從明朝開始,每到農曆二月初二“龍擡頭”這一天,方圓幾百裡的人們都到這裡集會,會期隻有一天,商品特别齊全,從木料、葦子,到五金、木具、掃帚等,應有盡有。更獨特的是竹木編織、藤草編織等手工制品和工藝品,簸籮、簸箕、米鬥、簍筐、茅編的各式各樣的茅草囤子等,村民們買回家以備春耕之用,俗稱“簸籮節”。
“7号簸籮45塊錢。”“名字作畫15一張”“手工坐墊15元一對”.......攤主宋先生告訴記者,他在張習橋會上已經擺了二十多年的攤子了,售賣的商品從最初的杈耙、掃帚到現在的更加精緻小巧的小籃子、小簸籮。經過多年的延續,由于參與的人越來越多,集會的内容和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吹糖人、名字作畫等民間工藝走進古會,烤羊肉串、熱奶寶、轟炸大鱿魚等網紅小吃攤生意火爆,滑梯、蕩秋千、碰碰車等兒童活動現場更是人頭攢動。集會也由單純的春耕物資交流會演變成形式多樣、物品豐富的節日盛會,秧歌、戲劇等民間文藝參與進來。
“大簸籮晾饅頭、小簸籮放雜物、面篩子25塊錢,不議價不講價。”攤主田先生邊吆喝邊從貨車往下搬簸籮,一上午賣了得有50來個簸籮。今年71歲的朱女士告訴記者,“我是義渡的,每年二月二,我都來趕會,能看見不少老姊妹,中午從包子鋪吃點包子,看看秧歌,下午再回去。”
戲台邊,男女老少擠得密不透風,飯館、小吃攤前熱氣騰騰,各種雜耍到處都是,吆喝聲此起彼伏。盡管到了下午,周邊村民也從四面八方湧入張習橋古會,如今,曆久彌新的張習橋“二月二”古會成了周邊村民感受傳統民俗的好去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