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所有人來說,一生忙忙碌碌,窮盡一生追求一些物質層面的東西,其實是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讓自己活得更快樂和幸福。
因為我們都知道,在這樣一個時代,無論是對于人生一份内在的成就感,又或者對于外在物質的一些得到,隻有你擁有物質的時候,才能去得到這一切東西。
正是因為這樣一個觀念的影響,所以大多數人都知道一個人必須努力,才能夠得到想要的一些東西,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很多人總是無法把握适度,當一個人太過度的追求一些東西,反而本末倒置,并且會因此而喪失一些東西。
比如說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在追求物欲名利的一個過程中,無形之中就是以自己的自由和健康去作為代價。
有的人時常把自己繃得很緊,甚至喪失自我休息的時間和失去健康作為代價,來不斷的去追求一些東西。其實這并非是一種積極的人生心态,而是對于自我人生的一種亵玩。這樣的人生是得不償失的,而且這也不是我們期望的一個結果,即便是你最後得到了一些東西,那麼這一切也會變得毫無意義。
在《莊子》之中,就拿養豬者和與豬舉了一個例子,從對于一個人去養豬的事情中,引述了這樣一個思想和智慧。
故事是這樣的,掌管祭祀的養豬者,穿着禮服來到豬圈旁邊就對豬說:你為什麼厭惡死。我準備花三個月的時間去用精飼料喂養你,為你作十日的戒,三日的齋,并且還鋪上幹淨的草,你的前肩和後腿都會放上雕花精美的東西,你願意嗎?
養豬的人提出設想,認為不用糟糠去喂豬,用精飼料去喂,把它放在豬圈裡,打算就把豬放在幹淨的毛草上面。
就如同人一樣,總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夠擁有名利權勢,但是這和豬有什麼區别呢?
在這個故事中出現了兩個身份,一個是養豬的人,一個是豬。對于豬來說,豬養到最後的結果是被宰殺,這是豬的命運。
即便是你給豬喂養了很多精細的飼料,并且為它作戒,為了它去吃齋,但這一切都沒有意義,因為豬的結果還是被宰殺。
在《莊子》中的這篇文章,是借由這個小故事來引述,一個人在人生中即便擁有名利,但是如果拿自由和健康作為代價,這也是得不償失的。
比如說很多人如果說,你一生都活得緊張忙碌,并不快樂,而且以喪失自我的健康作為代價,那麼即便是讓你的人生擁有一些富貴,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其實我們都應該明白的一種狀态,那就是要持守人生的一份淡泊,一切順其自然。不要刻意的去追求一些東西,更不要為了刻意的追求外在的名利,而喪失自我的一些健康,喪失自我快樂的一些機會和時間。
生活中,有很多人工作能力也特别強,但是他們總是一味的沉浸在過度勞累之中,他用了一種超越常人的極限來工作。當身體不堪重負的時候,自然也就出現了問題,這就是所謂的以健康作為代價去追求外在的名利,其實這樣的結果也是自讨苦吃。
《道德經》中同樣論述了這樣一個道理,道德經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名譽和身體哪個更值得珍惜呢?身體和财物哪個更重要呢?得到名利和喪失生命,哪一個更有害呢?過分珍惜必定會造成大量的耗費,豐厚的貨藏,必定會造成慘重的損失。
這是道家思想中知足常樂的一個道理,過分的去追求名利,必然會對生命造成一些損害,追求物質财富并沒有錯,錯就錯在不知道滿足,一切不懂的适度。所以說懂得适可而止,這是對于生命最好的一種尊重。
其實人生一切随緣,一切順其自然是剛好的狀态,大多數人之所以處處與人争奪,正是因為有了比較之心,所以争奪名譽。
争奪财富和地位,為了換取可憐的自尊,一切也都不懂得把握适度。以損耗自己的健康為代價,換取名利和富貴,這真的是不值得的。
老子的觀點就是說:人應該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待名利和财富卻淡然處之,不可無限制的去追求,不可過分的貪慕虛華和美名,要學會珍惜自身的健康和價值,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人生一切禍患的根源,是在于自己不懂得适可而止,不懂得知足。所以《道德經》中就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有事情都是物極必反,這也是哲學上的一個觀點,矛盾都會向對立的方面去轉化,任何事物不懂得持守極限的時候,超過這個限度,就會往錯誤的方向去發展。
這是經過時間論證而得出的結論,而且這也是明智的,我們可以通過勤勞來換取想要追求的東西,但是需要适可而止,這是一個前提。
人生凡事需要找尋一種适度,找尋一種坦然和順應自然的狀态,很多的刻意人為,都是違反了本質。
有一天田開之見到周威公,威公就說:“我聽說祝腎在學習養生之道,你聽到什麼嗎?”
田開之就說:“我就是一個打掃衛生的,能從先生那裡學到什麼呢?”
威公說:“你不要推辭了,我想聽一下。”
田開之就說:“先生說‘善于養生的人,就像牧羊一樣,看見落後的就用鞭子抽。’”
威公問:“這是什麼意思?”
田開之就說:“魯國有一個叫單豹的人,在山洞居住,喝着泉水活了七十歲,還有嬰兒一樣的氣肌膚,但是不幸遇到了老虎。魯國有一個叫張毅的人,隻要是富貴人家沒有不去的,活到四十歲就離開了。單豹注意内心的修養,可是卻遇見了老虎,張毅注重身體的調養,可是被疾患困擾,這兩個人都是不能取得适宜。”
孔子說:“不要進入荒山野嶺把自己深藏起來,不要投進世俗把自己顯露了,要站在中間像枯木一樣,倘若三種情況都具備,必定名聲最高。”
這是《莊子》達生篇章的一個小故事,這也正是莊子所說的,一個人對于生命最好的養生之法。當人生的外在名利與自我健康産生沖突的時候,學習取得一種适度,而非偏激于其中一點。
所以我們要懂得糾正這樣一個觀念,人生幸福的一個前提,是在于自己首先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這就是故事中所說的“鞭其後”的道理,就是警戒自己,注意兼顧形體與心性的保全,二者并肩。隻追求某一方面修養也是不可取的,身心兩方面同時發展才是健康的。
當你身體健康的時候,你才能更好的努力拼搏,也能有更多的心情和時間,去享受家庭的幸福,享受人生的意義。如果沒有達到,那麼一切都是空談,所以在保全自我身心的方面,莊子也是通過這一個小故事論述了他的一個道理。
但是人性中存在着一個弱點,那就是貪婪,很多人無法找尋一個适度的根源,就是無法擺脫貪婪的欲望。
所以我們要解決這一個問題,就要懂得克制,這一份克制是對于人性貪婪的一個鞭策。迎頭而上。一旦發現自己有懈怠和松散的時候,就要秉承内心的真誠和誠意。
所以由此可見,我們針對于人生的很多事情,不光是修身養性,并且是在我們追求人生富貴名利的一個狀态時,都要懂得取一個适度。無論做什麼樣的事情,不可太過于極端的追求某一種狀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