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行軍篇
孫子有雲: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你記住孫子這條救命兵法:如果看見水開始渾濁并有水沫,那就是上遊有雨,水勢随時會暴漲!下雨引起的漲水,畢竟和水庫放水不一樣,是有時間逃生的。”
一思以為:
學習了,戶外求生之道,野水不涉,野林不入。
孫子有雲:
“先暴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
先是粗暴嚴厲,之後又害怕部下,這是最不精明的将領了。
一思以為:
所謂色厲内荏,也稱外強中幹。
孫子有雲: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
兵力不在于越多越好,而在于不盲目冒進,又能集中力量,判明敵情,就夠了。而要能“并力、料敵”,關鍵在于選拔人才。”
一思以為:
兵不在多,有精則行,貴在品質,不冒失,可并力,能料敵,選拔之,任用之,足成勁旅。
華杉解說:
“春秋時宋楚交戰,宋軍主将華元,煮了一鍋羊湯,給部下們一起其樂融融分着吃了,但是忘了分給他的車夫。車夫流了一夜口水,也流了一夜怨恨的眼淚。第二天上戰場,還沒有下令出戰,他二話不說,突然駕着車猛沖,單車一直沖進楚軍陣裡,華元就被俘虜了。
這就是小蜜蜂都蜇死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
這是講厮養之道了。相互馴養,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最深刻的本質。”
一思以為:
這段故事值得深思,契合傳統的君臣義,夫婦情,父子恩,朋友信,也就是人們相互關系的責任和權利,來而不往非禮也,無規矩不成方圓;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敵在本能寺,有些人就是養不熟的,俗稱白眼狼,但是因何産生“内敵”,卻又是另一個值得分析的問題了。
華杉解說:
“其中小王子遇到狐狸這一段,狐狸要求小王子馴養他,道出了馴養關系的本質:愛與責任。領導者對下級的厮養、豢養、馴養,就是愛與責任。”
一思以為:
愛與被愛,付出與回報,責任與義務,我退你進與各讓一步,索求無度與互惠互利,凡此種種,皆人性使然,都是人與人之間,保持個體獨立性與群居社會性之間的博弈。
孫子有雲: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
如果在士卒對你還沒有親近依附之前,就用處罰去管理,他們就會不服。
不服,就很難使用了。
杜牧注:“恩信未洽,不可以刑罰齊之。”
梅堯臣注:“德以至之,恩以親之,恩德未敷,罰則不服,故怨而難使。”
所以你一定要先對大家有恩德,你的處罰,才是令人信服的。要先讓人們敬愛你,人們才會敬畏你。一去就想讓大家都怕你,那當不了領導。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反過來,如果大家對你已經親附,但你卻不能嚴格執行紀律,那這隊伍也不能用于作戰。
曹操注:“恩信已洽,若無刑罰,則驕惰難用也。”
隻有恩,沒有威,隻有愛,沒有罰,則驕兵惰将,不可用也。
這都是厮養之道。厮養不是厮混,打成一片沒問題,紀律嚴格也不含糊。”
一思以為:
此段言之有理,施恩在先,立威在後,有獎有罰,賞善罰惡,先建立互取所需的弱關聯性,然後形成恩威并重的強系統性。
華杉解說:
“三令五申”,是我國古代軍事紀律的簡稱。
“三令”:
一令“觀敵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
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
三令“舉斧,以宣其刑賞”。
“五申”:
一申“賞罰,以一其心”;
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
三申“畫戰陣旌旗”;
四申“夜戰聽火鼓”;
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
一思以為:
學習一下,三令五申,原來如此。
華杉解說:
“《尉缭子》說:“令之之法,小過無更,小疑無申。故上無疑令,則衆不二聽,動無疑事,則衆不二志,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也,未有不得其力而能緻其死戰者也。”
這是講制定法令的方法,你制定的法令,如果之後發現有問題,有些小的缺點,如果不是要命的,也不要變更,就這麼執行。有些小的不明白的地方,也不要重申補充。這樣法令就是法令,下了就執行。
法令的嚴肅性、權威性、穩定性,比法令的現實性更重要。諸葛亮和魏軍作戰,以寡敵衆。但是,正在此時,有一批士兵的服役時間到了,按法令應該回家。諸葛亮說:“信不可失。”沒有留他們打完這仗再走,照樣到時間就放他們回去。結果人人願意留下一戰,上下相得,士氣暴漲,大敗魏軍。這就是諸葛亮和士卒之間的相互馴養。”
一思以為:
善用兵者,令出即行,無論指令大小,無論平時戰時,皆需令行禁止,雷厲風行,使命必達,全力以赴,如此才能比對手更接近勝利。
#曆史##讀書##孫子兵法##人生感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