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薯者,紅薯也!
也許你會說,紅薯有什麼可說的?你還别說,這還真是一個不可不說的話題。之所以不可不說,因為它之所以叫蜜薯而不叫紅薯,說明它在品質上已經有了新的跨越。其次,還因為紅薯這種再普通不過的糧食,記載着我們一方百姓的滄桑之變。而發生這個滄桑之變的地方,就是我的家鄉蘭考。
說紅薯,就必須談點曆史。
在蘭考,紅薯是載入蘭考發展編年史的一種特色農作物。早在20世紀60年代,咱國家遭遇災害,趕上了窮日子,那時候,紅薯在我們蘭考是看家的主糧。老百姓有句俗語:“紅薯片,紅薯馍,離開紅薯不能活。”那時候,一年紅薯半年糧,也就是說,這一年中有半年吃的都是煮紅薯;另外半年,你也别以為就是大米白面,同樣也離不開紅薯。紅薯片曬幹磨成粉,然後用它或做窩窩頭,或下粉條當菜,或用紅薯粉做成面條。花樣不管怎麼翻新,一年到頭還是紅薯。
1963年前後,我在縣中學讀書,上學需要帶幹糧,家中空空,無什可取,背上一袋子紅薯就是一個星期。學校食堂負責為學生把紅薯蒸熟。每當下課後,同學們到大食堂領自己标了記号的蒸熟的紅薯網袋,然後配以鹹菜辣椒作菜,便是一頓飯。一頓三塊紅薯,數着吃,一直挨到周六回家。今天回想起來,或許會覺得苦,但那時候,卻一點也沒有覺得苦,有的吃就行。因為所有人都一樣啊。縣委書記焦裕祿可是我們縣最高領導吧,怎麼樣?跟我們一樣吃紅薯。他兒子焦國慶乃我同窗,課餘去過他家,印象最深的,是他家案子上那筐剛剛蒸熟的紅薯。那時候,大小幹部都一樣,無差别,都受窮。國家困難時期,百姓都體諒國家的不易啊。
1969年深秋的一天晚上,那時,第二天天一亮我就要穿上軍裝當兵走了。我要告别紅薯生活了,沒想到這天晚上,家鄉父老最重要的送别禮,還是紅薯:當天晚上要下紅薯粉條。這可是件大事!
為什麼?那時候,一個村子裡,沒什麼手工作坊,唯一的可以稱得上手工作坊的,便是我們村幾戶人家合起來開的下粉條的小粉坊。這可是周圍三裡五村都羨慕的行當。
下粉前,須先把新紅薯洗淨晾幹,而後切成薄片再打成糊漿狀,這都是婦女孩子們幹的活。而最後一關是由丁壯勞力承擔,要下粉條。燒開了水,弄一個很大的葫蘆漏瓢,讓漿狀的糊漿從瓢裡漏下,一瓢足有七八斤,一邊敲打一邊漏出長線,長線直接落進燒開的沸水中,煮三五分鐘後,撈出來就是長長的紅薯粉條。晾曬之後,便是稀罕物兒。對于當時的鄉親來說,這便是“名牌”副食。對于整個工藝來說,最為關鍵的環節便是這最後一關,“揣粉面”和“下粉條”。
臨參軍這天,恰好就是這下粉條的日子。這一天,幾乎精壯勞力必須到場,因為這是要出大力的。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就是“揣粉面”。那些已經磨好的紅薯粉必須攪合均勻,攪合均勻才能出高質量的粉條,才能賣出好價錢,也才能赢得好口碑。
怎麼攪合?人力。幾個赤膊上身的漢子,面對一個一米高的大缸揮動胳膊,喊着号子,動作整齊地攪動大缸裡百十斤重的紅薯粉和得面。攪合的均勻度,決定當晚粉條的質量,進而決定粉條能在集市上賣出的價錢。于是,勞力們有節奏的号子聲,和着粉面攪動的聲響,顯得神聖而莊嚴,那情景,很像長江三峽的船工,男子漢的勞動偉大,似乎在那一刻得到了充分展現。
就這樣,我度過了在故鄉的最後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便穿上軍裝,告别了父老親朋。
再見,親愛的紅薯,再見,我故鄉的紅薯生活。
但是怎麼也沒有想到,過了五十年後,依然離不開紅薯的話題。如今的蘭考,紅薯還是那些紅薯,土地還是那方土地,而紅薯卻已經做成了品牌。不同的是,紅薯已經不是鄉親們的看家主糧,而是變成了揚名四海的特色農産品。
從去年開始,老家的鄉親不斷地要我回家,說一定要回家看看老家的紅薯。開始,企業家出身的好友楊培淦說,回來看看吧,會讓你驚喜。我笑了,吃紅薯長大,紅薯還能不知道,那有什麼好驚喜的?再後來,聞名全國的大詩人曹天也說,哥啊,可跟你在家時不一樣啦,回家看紅薯來吧!
啊?紅薯還能成一道風景?
直到後來,當鄉親們把那些精包裝的寫着“曹天紅薯”“蘭考蜜薯”等特有标志的紅薯寄到了北京時,我才驚訝這個變化的巨大。
秋色漸濃,正是紅薯收獲的時節,我回家看紅薯了。
應了豫劇《朝陽溝》那句唱詞:“滿眼的好風景,看也看不夠。”蘭考遍地,紅薯種植漸成氣候,沿途放眼望去,碧綠的紅薯連片成方。讓我無法想到的是,小紅薯竟然被老鄉們做出了大文章。如今的紅薯,再也不是過去“一年紅薯半年糧”的無奈的救命糧,而是真正的地标性特色産品,是馳名全國的特色産品。因為蘭考是中央領導同志曾挂靠的基層單位,老家的鄉親們非常有心,特意把脫貧後的特色産品送到了中央機關,要黨的領導們品嘗一下來自中原最著名的貧困縣的蘭考蜜薯。
縣委書記李明俊十分熱情,對我說,你回家一趟,一定要多看看。他親自給開了一個必看的名單,比如柳林的現代化新村典範何寨,以做“五農好醬”名揚全國的代莊,還有把蘭考泡桐做成樂器譽滿全球的音樂小鎮等等,這一切都讓我這個外出半個世紀的老兵感到驚訝,不過我最想看個究竟的還是紅薯。
這個在過去當作救命糧的産品,怎麼也沒有想到,居然能夠完全做成一個超乎想象的特色品牌。
鄉親們告訴我,現在蘭考種紅薯的多了去了,但是最著名的能把紅薯打出省外甚至是國外的隻有兩家,一家叫曹天紅薯,另外一家叫“蘭考裕祿情”蜜薯。恰巧,這兩人我都很熟。所謂曹天紅薯,老百姓又叫它“文化紅薯”“詩人紅薯”,因為曹天名氣太大,幾個回鄉創業經營紅薯的大學生說,經營紅薯,如今起名字很重要,為什麼?因為有名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金錢,就有效益,這個說法,頗具現代經營眼光。
之所以以曹天名字命名,是因為曹天名氣很大,在全國最高達千萬粉絲。他把家鄉舊居改成民俗小院,結果國内名家大咖,諸如吳小莉、陳魯豫等等名人們,包括詩人名家們,競相登門去體驗生活。用這樣一個名字命名,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每到新春,花開時節,曹天都要舉辦一次“詩歌·春天·原野”創作會,來自各方的詩人們來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村,給村子帶來前所未有的驚喜。曹天說,能讓鄉親們高興快樂,哪怕與名人們照張相合個影,也是一個詩人對家鄉的貢獻。如今,用曹天名字為紅薯命名,這是極其富有大眼光的一種經營方略。我相信,曹天紅薯一定會名滿天下。
不過要講做強最大,在蘭考數的着的還是楊培淦的“裕祿情蜜薯”,比之曹天紅薯,楊培淦的“蘭考蜜薯”幹脆以焦裕祿命名,因為焦裕祿在蘭考的奮鬥,就是為了改變蘭考面貌,那是他們那一代人的蘭考夢啊。楊培淦曾經有多年的經商經驗,是一個富有智慧和胸懷的企業家。如今他把主要精力用來經營蘭考蜜薯,計劃明年種植3000畝以上,成為紅薯大王。為了解決儲藏問題,讓人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如初的蜜薯,他開發研制的現代化大型薯窖,可以儲藏百萬千萬斤鮮薯,一個具有更大規模前景更遠大的未來就要實現。。
楊培淦告訴我,不是所有地方的紅薯都能做成品牌的。蘭考紅薯之所以好,得益于它的地理優勢。蘭考地處黃河古道的黃金地段,土壤以沙壤土為主,土層深厚,極富有機質,透水性能好,PH值在7.6到8.5之間,而紅薯最為适宜的生存條件恰恰這裡全具備,太粘了或者土層太薄了,都長不出蘭考這樣的紅薯。
蘭考蜜薯之所以受到廣泛社會贊譽,就是因為它這特殊的地域優勢,它原産非洲,清朝乾隆年間引進中國,唯有在蘭考得到超越非洲的質量和發展,這幾乎在國内無與可比。這種在蘭考沙地生産的紅薯,不論生吃、烤吃、蒸吃、煮吃都能盡享美味。不管是“曹天紅薯”還是“裕祿情蜜薯”,蘭考紅薯都是一種類型,不過名字不同而已。
不過,比之名字,人們更加在意蘭考紅薯到底怎樣的一種效用?蘭考蜜薯之所以名氣越來越大,是因為這種紅薯比之其它紅薯,據食品科學家們進行多年研究,在膳食結構上,它居于寶塔塔尖的位置,近幾年,營養學家們不斷向消費者推薦最佳膳食結構,而大多把紅薯放在寶塔塔尖的位置,網絡上也不斷說這是高層領導膳食最佳配餐食品。而蘭考蜜薯據說又處于所有紅薯品種的最優位置。何以此說?因為它含微量元素高于其它紅薯品種,維生素A、B、C、E等也都優于一般品種,澱粉含量每百克小于16克。美容保健、淨化血管、預防三高、潤腸通便、延年益壽等都是極佳食品。
去年在北京遇見一個蘭考老鄉,他告訴我另外一件事,讓我頗感驚奇,他說他現在回蘭考也開始栽紅薯,不過不是為了收獲紅薯,而是為了要紅薯葉。他帶神秘意味的說:所有葉子都出口日本啊,就是要賺日本人的錢。他說他是在北京認識的一個日本商人,稱紅薯葉子其價值要高于紅薯,價錢也高,因為科學研究證明,紅薯葉子具有軟化血管和預防癌症的特殊功效,在日本極受推崇。另外,這個日本人還從本國帶來一種種植方法,非常适宜在蘭考推廣,那就是讓紅薯深深埋入地下,而後就隻長葉子不長紅薯,這樣可以大量收獲紅薯葉。按照市場價格,其收入要比紅薯還要高很多。
如此算來,關于紅薯的大文章越做思路越開闊。
蘭考鄉親是懂得感恩的。焦裕祿那一代老同志們畢生緻力于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如今蘭考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正在朝着更美好的未來不斷發展。所以,楊培淦給自己的公司也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感恩薯業有限公司,感什麼恩?感謝黨的恩,感謝像焦裕祿那老一輩共産黨人的恩,也是蘭考百姓對焦裕祿那一代人的思念之情。想當年,一代共産黨人代表蘭考百姓八方求援,讓百姓度過了艱難時期。蘭考百姓始終不忘。
回到北京以後,與曾經在歐洲做過多個國家大使,現在專門負責中歐地标産品準入的沈如祥大使閑聊,他說起我國向海外出口特别是向歐洲出口的地标産品,比如煙台蘋果、長白山人參、大浦蜜柚、富平柿子等等,足有上百種之多,這些具有地标意義的大量産品,一旦被中歐雙方确認批準,便可以享受免檢和大批量輸出。我便談起“蘭考蜜薯”這個也頗具地标意義的産品,問是不是也可以作為一種推薦品牌呢?他聽後表現極大興趣,并且聽了我的詳細介紹。并且告訴我說,徐州有一種紅薯,正在做地标申請,與你們蘭考蜜薯像類似,但看來不如蘭考條件優越和上規模檔次,如果有可能,将來可以作為中歐200個知名地理标志産品互認互保的考察備選項目。他還提出,适當時候要去蘭考考察。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蘭考蜜薯上了歐洲人的餐桌,成為國際知名地标品牌,那我們的蘭考蜜薯就不隻是揚名華夏,而真正走向海外了。我們相信那一天會到來的。賺外國人的錢,讓咱家産品走向全球,我想,這不是夢想,因為中國蘭考音樂小鎮的樂器已經走出國門了,蘭考蜜薯走出國門,也是完全可能的。讓我們和鄉親們一起為此努力。
寫到這兒,想到豫劇《七品芝麻官》一句著名的唱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裡賣紅薯好像是一種懲罰似的,賣紅薯怎麼啦?回家賣紅薯不可以這麼理解,我看可以改一改:“當官為民謀幸福,也可回家種紅薯。”朋友們,到蘭考一起吃紅薯,種紅薯,賣紅薯,怎麼樣?紅薯,如今是蘭考百姓的幸福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