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我所想 享我所創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評論員 胡蓉
深圳是座什麼樣的城?不同的深圳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對企業家來說,深圳是法治之城、全國工業第一城,這裡有着優異的營商環境,是可以心無旁骛、凝神聚力成就事業的城市;
對追夢者來說,深圳是創業之城、創客之都,這裡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是夢想能夠照進現實的城市;
對熱心公益者來說,深圳是志願者之城、愛心之城,是善舉激發善舉、溫暖越傳越暖的城市;
對愛書人來說,深圳是圖書館之城、是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是作家博爾赫斯暢想的天堂的模樣;
對運動達人來說,深圳是公園之城、國家森林城市,是能夠随時可以跑進風景裡的城市,而他們奔跑的身姿也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
深圳滿足了這麼多人的想象與願望,不是因為它無所不能。深圳不是拔地而起的空中樓閣,而是懷抱着不同夢想的深圳人共同創造出來的城市:它從不拘泥于陳規舊俗,因為他們崇尚創新;它從不畏艱難險阻,因為他們敢闖敢幹;它從不好高骛遠,因為他們總是腳踏實地;它從不志得意滿,因為他們總是不負時代使命、不斷奔赴新的遠方……
這就是深圳,經得起不同維度的打量,吸引着無數人的向往。因為每個深圳人都在為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城市而努力,創我所想,享我所創!
深圳中心區全景
【底盤】
工業之城:規上工業總産值首度突破四萬億元
工業立市,制造強市。今年7月,深圳發布2022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比一季度提升3.6個百分點;上半年工業投資增長50.8%,制造業投資增長45.9%。
穩住基本盤,激發新動能,深圳這座工業之城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今年初,在深圳公布的2021年度成績單中,一項重要指标邁上新台階:全市規上工業總産值首次突破4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和工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城市前列。此外,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30%以上,高于全國均值,其中七成以上來自先進制造業,特别是高技術制造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加23.7%。
近年來,深圳在雄厚的工業經濟基礎之上,已基本形成梯次型現代工業體系,擁有一大批龍頭企業。
在傳統優勢行業之外,深圳更向新技術發力。數字化就是其中之一。
在今年4月出爐的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了“燈塔工廠”一詞。燈塔工廠被稱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先進制造業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創新,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打造一批燈塔工廠,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和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
【創客】
創業之城: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17.51戶
深圳創業者熱情持續不減。截至2022年7月,深圳今年新登記商事主體26.02萬戶,其中企業15.38萬戶、個體戶10.64萬戶,全市共有商事主體383.5萬戶。按深圳市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深圳市常住人口1763.16萬人計算,全市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17.51戶,擁有企業135.61戶。
截至2022年7月
2013年3月1日,深圳開始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為了讓企業少跑腿、零跑腿,深圳積極推進“一照通行”涉企審批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将商事登記、食藥和醫療器械、娛樂場所經營活動審批等14項跨部門許可備案業務進行整合,按需組合,一次申辦,大大減少了審批發證環節。
繼去年深圳入選國家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後,今年深圳持續以商事制度改革為牽引,努力打造深圳營商環境新優勢。一方面,深化“準入準營退出新改革”,包括推行“登記确認制”、實行承諾容缺受理、實施注冊“一日辦結”、深化“一照多址”和“一證多址”登記等;另一方面,創新市場主體服務新方式,推進個體工商戶轉企業、擴大電子照章應用範圍、深化年報“多報合一”等。
【實力】
外貿之城:連續29年榮登出口第一城
據海關統計,2022年上半年,深圳貨物貿易進出口1.62萬億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長1.4%。其中,出口9142.5億元,增長7.1%。
2021年,深圳市貨物貿易進出口3.54萬億元人民币,規模創曆史新高,比2020年增長16.2%。其中,出口1.92萬億元,規模連續第29年居内地外貿城市首位,增長13.5%。
深圳出口産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是深圳近年出口的最大特色,消費類電子電器産品出口增長明顯。2021年,深圳的機電産品出口達1.54萬億元,增長18.8%,占同期深圳出口總值八成以上,比重較上年提高3.6個百分點。其中,電腦等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手機、家用電器等消費類電子電器産品出口保持增勢,拉動整體出口5.4個百分點。
此外,深圳企業搶抓“雙碳”政策機遇,加快清潔能源産品上下遊布局,清潔能源相關設備及産品出口增長近五成。
【活力】
創投之城:扶持本地創業企業超3000家
一直以來,深圳都十分重視創投行業的發展。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的深圳創投業,經曆了30多年的發展,湧現了深創投、達晨财智、東方富海、同創偉業、松禾資本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本土創投企業。
2021年深圳市金融業增加值4700億元,增長7.6%,占GDP比重15%。截至2021年底,深圳轄區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4308家,管理基金數量1.98萬隻,均位居全國第二;管理基金規模2.27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三。深圳創投機構投向本地創業企業超過3000家,累計向中小企業投資3800億元,投向高新技術企業2900億元,孵化培育出大疆、華大基因、邁瑞醫療等一批優質企業。
同時,全力服務實體經濟,860隻并購基金為陷入困境企業纾困超過3000億元,為實體經濟形成股權資本金4000億元,推動500餘家企業境内上市,創投行業為深圳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作出了積極貢獻。
10家深企跻身世界500強
平安(第25位)正威(第76位)華為(第96位)騰訊(第121位)招商銀行(第174位)萬科(第178位)中國電子(第324位)深投控(第372位)比亞迪(第436位)順豐(第441位)
深圳國家級“小巨人”445家
近日,深圳市第四批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公布,共276家企業入選,至此,深圳的國家級“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了445家。從區域分布來看,此次入選的企業中,排名前三的區域是南山區、寶安區和龍華區,分别有88家、83家和34家,占比達31.9%、30.1%和12.3%。
遠眺建設中的前海
【潛力】
5G之城:賦能千行百業打造全球标杆
截至2022年7月,深圳累計建成5G基站5.8萬個、多功能智能杆1.6萬根,現有5G用戶976.2萬戶,5G用戶占比34.17%,5G流量占比37.12%。
打造5G之城,深圳不遺餘力。就在不久前,深圳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深圳市加快推進5G全産業鍊高質量發展若幹措施》(下稱《若幹措施》),從提升網絡能效、加強薄弱環節、加速終端成熟、推動應用、深化改革等五個方面,全面推動5G全産業鍊發展。
其中,推動5G應用成為一大亮點。
《若幹措施》提出,深入推進5G賦能千行百業,支持企業深化5G 智能網聯汽車、智慧港口、智慧電網、智慧能源、智慧農業等行業融合應用,賦能垂直行業新動能;推進5G賦能教育、醫療、交通、警務等領域,促進智慧城市與數字政府建設。
5G之城穩步發展,未來規劃也日漸明晰。今年6月發布的《深圳市培育發展網絡與通信産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深圳将大力優化網絡與通信産業結構,培育5G解決方案集成商,鼓勵企業搭建5G開源平台,支持在各行業提供5G系統集成服務或專業服務。
此外,到2025年底,深圳将建成網絡與通信應用示範園區5個、終端設備産業基地5個、核心元器件産業基地5個,千兆寬帶家庭覆蓋率達到200%,累計建成5G基站6萬個,建成全球“雙千兆、全光網”标杆城市。
【創意】
設計之都:20萬設計師擦亮深圳招牌
在深圳,創意和創新無所不在,深圳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城市的“創新史”。1992年,創辦于深圳的“平面設計在中國”展(GDC)成為平面設計在中國興起的标志性展覽。2005年,首屆“創意十二月”成功舉辦,掀起“深圳創意”發展浪潮。曆經17年發展,“創意十二月”已經成為深圳标志性的文化節慶活動。2008年,深圳獲批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成為中國首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設計之都”稱号的城市,深圳設計開始在世界舞台上閃耀;同年12月7日,深圳将這天設立為“創意設計日”。
40多年來,深圳創意設計産業開繁花結碩果。從深圳設計周暨深圳環球設計大獎到中國設計大展再到粵港澳大灣區設計展,深圳每年會迎來多場專業化、高端化、國際化的設計盛事,搭建國際文化交流、城市品牌推廣、設計成果展示、設計服務和普及的平台,“深圳設計”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
創意設計産業已經成為深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創新驅動的有力抓手。目前,深圳約有6500家設計企業、近100個文化創意園區以及20萬名專業設計人員。以創意設計為龍頭的深圳文化創意産業實現增加值近3000億元,占GDP的比重超過10%。
據了解,深圳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創意文化産業發展,并提出目标:到2035年,全市創意設計全口徑服務收入超過3000億元,創意設計師人才增加到15萬名,創意設計産業有效支撐制造業轉型升級。
【文明】
愛心之城:志願紅成為最靓麗色彩
志願者在大鵬官湖沙灘開展保護環境淨灘行動。
深圳志願服務一直走在全國前列。30多年來,這裡誕生了第一批國際志願者、第一個“義工服務市長獎”、第一張電子志願者證、第一批地方性志願服務法規……“志願紅”,可以說是深圳最靓麗的色彩,也是志願者心中指引方向的一道光。
在深圳,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志願者群體,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也讓這個群體逐漸成為深圳的一張閃光名片。當前,在這個常住人口不到1800萬人的城市裡,已有志願者283.9萬人,志願服務組織1.5萬多個,每天在線可供市民參與的志願服務項目達1657項。今年春節以來,全市累計20.6萬名志願者參與疫情防控志願服務,貢獻志願服務時長超697萬小時,其中“90後”“00後”青年志願者占六成以上;1400餘支青年突擊隊、3.8萬人成建制奔赴疫情防控一線;成立220個臨時黨支部、325個臨時團支部向駐地社區黨組織報到……在疫情防控的道路上,深圳“黨旗紅”“志願紅”交織,釋放出勃勃生機。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深圳的“志願者之城”建設目前已經進入了4.0時代,全面啟動深圳志願服務立法工作;構建新型基層治理體系,同時立足福田、羅湖、南山、龍華等4個區試點推進社區(小區)志願者聯合會建設;系統性實施志願者禮遇計劃;推動市志願者聯合會探索建設新型法定機構……走過30多年的風雨,“志願者之城”正在繪就嶄新的畫卷。
【綠色】
低碳之城:留住“綠水青山”挖掘“金山銀山”
單位GDP能耗、碳排放強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1/5,空氣質量居全國特大城市之首,綠色建築超1.4億平方米,全市上路行駛的新能源汽車總量超過54.4萬輛,全國首個開市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首個可以科學衡量“綠水青山”價值的生态系統生産總值核算制度體系,國家首批低碳試點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一串串綠色成果,仿佛深圳身上的“低碳勳章”。
目前,核電、氣電等清潔電源裝機占全市電源總裝機容量比重達77%,工業領域高耗能、高污染落後産能淘汰力度持續加碼,率先實現公交車、出租車純電動化,綠色建築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截至今年8月17日,深圳碳市場碳配額累計成交量6788萬噸,成交金額15.57億元,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累計成交2892萬噸,碳市場活躍程度居全國前列。
今年1—6月,深圳PM2.5平均值為15.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微克/立方米,是我國特大及以上城市中,首個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三階段指導值區間的城市。
全國首個碳普惠授權運營平台“低碳星球”上線半年間已吸引近100萬名市民參與減碳行為,累計減少碳排放130噸,相當于260畝森林半年的減碳量。
深圳灣
【生态】
千園之城:山海連城推窗見綠開門見園
一直以來,深圳高度重視城市生态環境建設,高起點、高标準,對标國際一流水平,将城市園林綠化、公園建設作為改善城市生态環境、投資環境,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來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經過40多年的發展,深圳公園數量和面積居全國前列。
推窗見綠、開門見園,徒步山林、漫步郊野……1238個公園就像一張綠色的網,串聯起深圳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态資源。截至目前,深圳共有野生動物585種、野生維管植物2086種,這些動植物主要就是栖居和生存在全市各大公園和景區内。
近期,《深圳市公園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暨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下稱《規劃》)審議通過。《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态文明為引領,将公園形态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打造生産生活生态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複合系統。
預計到2025年,公園城市的基本框架形成,各類生态環境空間功能與品質明顯提升;建成各類公園1350個以上、步道網絡4000公裡以上,為市民提供可及可達的普惠民生福祉。至2035年,全面建成“山、海、城、園”有機融合、全民共享共惠的全域公園城市,建成各類公園1500個以上、步道網絡5000公裡以上,并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公園和高品質的公園社區。
深圳曆年公園數量一覽 (單位:個)
【人文】
千館之城:書香成就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
“圖書館之城”建設是深圳獨特的文化名片。随着“圖書館之城”建設的推進和深入,這座擁有衆多文化名片的城市再度躍身“千館之城”。
截至2021年底,深圳“圖書館之城”有各類公共圖書館(室)、自助圖書館合計1043個。其中,公共圖書館(室)737家,包括市級館3家、區級館9家、街道及以下基層圖書館(室)725家;遍布全市的各類自助圖書館306台,包括城市街區自助圖書館235台、24小時書香亭71個。
近年來,深圳“圖書館之城”在規劃建設、體制機制、重大項目、統一服務、技術平台、聯合服務、閱讀推廣、社會影響等方面成績斐然,不僅多項指标逆勢上揚,新增注冊讀者、文獻外借量雙創新高,“10後”閱讀新生代也脫穎而出。
2021年7月21日,深圳推進“圖書館之城”建設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唯一項目入選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清單》并向全國推廣。其主要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包括頒布實施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标準等系列配套政策,基本構建了“一個平台、二層架構、三級垂直、四方聯動”的超大城市圖書館總分館體系。
既是“千館之城”,亦是“全城一個圖書館”。全市統一服務體系的建設讓讀者可充分享受“一個圖書館”目标下标準化和規範化的優質服務。截至2021年底,共有465家公共圖書館(室)、306台自助圖書館加入深圳“圖書館之城”統一服務體系,加入統一服務公共圖書館(室)數量占深圳公共圖書館(室)比例達63.09%,同比增長16.96%。
深圳近年新增注冊讀者數屢創新高
本版撰文: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袁斯茹 魏沛娜 王海榮 記者 董芳芳 邱清月 李佳佳 聶燦 文燦 實習記者 林雨塵 通訊員 林豔
本版攝影:深圳商報記者 廖萬育 鐘華登 韓墨 通訊員 王喆 崔嵩 本版制圖:黃曉敏
2022年8月26日 《深圳商報》A04版來源:讀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