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 第六季》第八期打了這麼一個辯題:「戀愛多年我卻恐婚,如果有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嗎?」你怎麼選?
在心理學生看來,這個辯題聊的核心問題不是戀愛、結婚,而是對恐懼的态度。
如果你恐懼結婚可能帶來的問題,那就去解決那些可能的問題;想解決恐懼可找錯了靶子。
這個時候,我又想起這個經典片段了 —— 盧平對讓博格特變成攝魂怪的哈利說,“你所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我一度對這句話一知半解:這句話真是有哲理呀,我決定記下來;但到底什麼叫恐懼本身呢?這句話是在誇哈利勇敢、對其他事情都不害怕嗎?恐懼本身到底需不需要害怕呢?
畢竟,我們可能還聽過另一句話:唯一需要害怕的,是恐懼本身。
我是直到學過一些心理咨詢的知識後,才對這兩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的,其實這涉及到我們對于情緒的态度。後面這句話也并非沒有道理,但要考慮其背景,群體的恐懼的确會引發慌亂,在蕭條的年代,“一刀切”“不要怕”是最簡單直接的手段;但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已經有時間、有條件去“多想”,如果此時依然遵從“不要恐懼”的簡單指令,生活可能反而會更令人恐懼,如果堅信自己“不該恐懼”,反而會沉湎于恐懼無力施咒——我認為這就是盧平的意思,哈利太重視自己應該勇敢的形象,擔心自己因為恐懼而應對不了攝魂怪,不接納自己的恐懼,反而更為恐懼所困。
情緒問題跟外界的客觀問題有着奇妙的不同,面對數學題,我們可能會想解決它;面對危險的場景,我們可能會想遠離它;但面對情緒問題,這樣的做法有時卻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就像辯題中:“我不該這麼恐婚,我應該結婚的,我想解決掉我的恐婚或者不去想它,但是……啊我怎麼做不到呢,我更害怕結婚了!”
這就像陷入流沙中的人,越是掙紮就會給自己的腳下增加壓強,而在流沙中顯得更深;或者掉入魔鬼網,不放松的後果隻有被纏得越來越緊。
我們越是想控制自己的恐懼,想用去除恐婚水的方法來讓自己不恐懼,其實是越可能被恐懼所控制的。就像哈利害怕攝魂怪,其實害怕的是自己會在攝魂怪面前失敗,怕自己顯得不夠勇敢;但這樣的想法會讓他更難以想象到快樂的事情,難以成功施出守護神咒語。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一方面,大多數人在更多的時候,是用語言的方式在追憶過往,或是想象未來,而并沒有活在當下;另一方面,我們總想着控制、控制、控制,但如果我們盡力讓自己不要感覺糟糕的話,那麼我們不僅會更強烈地感受到這樣的情緒,而且還有可能被之前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事件刺激到。
擊潰博格特的咒語是“滑稽滑稽”,而真正讓它落荒而逃的是大笑;我們難以刻意地消除自己的恐懼,但好在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步驟來避免其加深,讓它不再那麼折磨我們。比如專注當下的正念(坐下,安住,療愈的開始),比如走出自動思維,促進認知解離,積極接納自己,尋求新的有效行動的模式 —— 去應對引發恐懼的事件,而不是試圖直接抹除恐懼。
這樣的步驟三言兩語講不清楚,如果真的有朋友覺得恐婚已經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也可以輔以一些有操作性的書來自助。比如我之前在讀、也推薦過多次的《跳出頭腦,融入生活——心理健康新概念 ACT》,書裡有許多可以直接做的練習,但是也許是因為有些說法實在與我們慣常的思維不符,又也許是翻譯書的通病,這本書有些地方讓我有點難以理。
但沒關系,“一定要理解每一句話,不然就不算成功地看了這本書”的想法也隻是個想法而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