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藝複興
13世紀末14世紀初,意大利在歐洲最早産生資本主義萌芽。先進地區有佛羅倫薩、熱那亞、威尼斯等地 。這3個城市成為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的文藝複興發源地和最大中心。
文藝複興運動發生于14--17世紀的歐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産階級在複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起的弘揚資産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它發源于意大利,然後在西歐各國得到廣泛傳播和高度發展。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藝複興的先驅者,被稱為“文藝複興三顆巨星”,也稱為“文壇三傑”(文藝複興前三傑)。
但丁
但丁·阿利吉耶裡(Dante Alighieri,公元1265-1321)是意大利的民族詩人,中古到文藝複興的過渡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恩格斯稱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世紀的最初一位詩人。”他繼往開來,在歐洲文學發展中占據一個關鍵地位。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聖的喜劇》。但丁原來隻給自己的作品取名為《喜劇》,薄伽丘在撰寫《但丁傳》時,為了表示對但丁的崇敬而加上“神聖的”一詞。
《神曲》采用中世紀文學特有的幻遊形式,但丁以自己為主人公,假想他作為一名活人對冥府——死人的王國進行了一次遊曆。全詩分《地獄》《煉獄》《天堂》三部。作者通過與地獄、煉獄以及天堂中各種著名人物的對話,反映出中古文化領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問題,帶有“百科全書”性質,從中也可隐約窺見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但仍然未擺脫基督教神學的觀點。在這部長達一萬四千餘行的史詩中,但丁堅決反對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表達了執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對歐洲後世的詩歌創作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彼得拉克
彼得拉克是意大利學者,詩人,和早期的人文主義者,被認為是人文主義之父。他以其十四行詩著稱于世(詳見文末鍊接《這首14行詩的13個譯本》),他通過長期的創作實踐,把十四行詩推到一個完美的境地,發展成為一種新詩體,即“彼特拉克體”。這種詩體被後來的喬叟、莎士比亞等著名文學家和詩人所模仿,為歐洲詩歌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後世人尊他為“詩聖”。
代表作《歌集》,《歌集》中多數是即興而作的詩體日記,共366首,絕大部分是十四行體的情歌,基本是寫給終身戀人勞拉的。但也有少量的愛國主義詩篇和政治諷刺詩,詩中贊頌祖國,号召和平與統一,揭露教會的腐化。
喬萬尼·薄伽丘
喬萬尼·薄伽丘,意大利文藝複興運動的傑出代表,人文主義者。代表作《十日談》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複興的宣言。
薄伽丘是位才華橫溢,勤勉多産的作家。他既以短篇小說、傳奇小說蜚聲文壇,又擅長寫作叙事詩、牧歌、十四行詩,在學術著述上也成就卓著。
《十日談》講述1348年,意大利佛羅倫薩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鄉村一所别墅裡避難。他們商定每人每天講一個優秀動聽的故事,以此來愉快地度過一天中最難熬的時光,他們一共講了10天(其中因為種種原因耽誤了5天,共計15天,但是就講故事的時間而言還是10天),10天合計講了100故事,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談》。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會,嘲笑教會傳授黑暗和罪惡,贊美愛情是才華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譴責禁欲主義,無情暴露和鞭撻封建貴族的堕落和腐敗,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
(故事之一:一個姑娘想知道侍奉天主的樂趣在哪裡,出門訪師求道。道行高深的修士指點她,他身上有個地方是魔鬼,她身上有個地方是地獄,要把魔鬼打入地獄。一番不可描述的行為後,姑娘恍悟,原來侍奉天主如此美妙。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很容易明白《十日談》是如何諷刺天主教會的了)
《十日談》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意大利近代評論家桑克提斯曾把《十日談》與但丁的《神曲》并列,稱之為“人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