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曆史上的鄒忌真的是良相嗎

曆史上的鄒忌真的是良相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18:08:39

鄒忌修八尺有餘,那不是2米66去了?

讀過《鄒忌諷齊王納谏》的同學,還記得其中有一句形容鄒忌美貌和身材的話是"鄒忌修八尺有餘"麼?按照現今的尺度來算,一尺是33.33cm,八尺就是2.66m,就這身高還有餘,王祖藍已經哭暈在廁所。

曆史上的鄒忌真的是良相嗎(鄒忌修八尺有餘)1

截止2018年7月,吉尼斯世界紀錄最高的人是羅伯特·潘興·瓦德羅(1918-1940,已故),身高2.72m,這麼說來鄒忌相比較起來也不遑多讓?非也非也,且聽我慢慢道來。

1、 "給,這是你的尺"

"不,這不是我的,這是你的尺"

首先,尺是一種長度單位,在中國的曆史可以說是非常久遠了。山東東漢武梁祠石室留有"伏羲氏手執矩,女娲氏手執規"的塑像,其中伏羲老太爺手裡拿的矩,就是最早尺的雛形。在用身外之物測量長度之前,淳樸可愛的古代人民更加習慣用自己的身體作為尺子來用,畢竟就地取材用起來方便。《大戴禮•王言》中說:"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意思就是用手指、手肘、手臂的長度來作為寸、尺、尋的計量單位。

曆史上的鄒忌真的是良相嗎(鄒忌修八尺有餘)2

不過究竟用誰的手、什麼角度張開,就真是衆說紛纭。以尺為例,有的人認為古人以一拃(zhǎ)為一尺,所謂一拃就是伸開右手,張開拇指與食指後其間的距離。也有的人說伸出右手,将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彎曲,張開拇指和小指,其間的距離為一拃,一拃為一尺。

根據現存文物和考古學家們的測算,同樣是尺,不同年代的長度是不一樣的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北朝,一尺約25.8cm,這個朝代國家多的數不過來,隻能取個平均數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一尺合今31.1cm

曆史上的鄒忌真的是良相嗎(鄒忌修八尺有餘)3

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cm左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身長八尺也就是178cm,這個身高放在古代,實打實的美男子呢。

不止不同年代尺的長度不一,就算同個年代,不同地區、國家的長度也不一樣。像大帥哥鄒忌所在的戰國時代,有秦、魏、韓、趙、楚、燕、齊等七個主要諸侯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戰國七雄,再加上其他小國諸如中山國、宋國等,那就更多了。按照這種混亂的長度單位,我們想象一下,古時候的小明和小紅相親之前互通信息、想造個混血娃,按照當地度量單位都說是身高六尺,結果洞房花燭夜第一次見面足足差了20cm,那不是很尴尬?率先意識到這個問題嚴重性的國家領導人是我們的霸道總裁嬴政大帝,沒錯,接下來我們要說的就是嬴政大帝和他統一度量衡的故事。

2、 誰來翻譯翻譯,什麼叫做TM的尺?

計量長短的用的器具稱為度、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統稱之為度量衡。統一度量衡到底有多重要?嬴政大帝上台後第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頒布了法令統一度量衡。

曆史上的鄒忌真的是良相嗎(鄒忌修八尺有餘)4

當然統一度量衡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大家相親擇婿有統一的身高标準,而是為了測量田地長寬,好确定納稅比例。而直到嬴政大帝謝幕下台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足足過了11年,才臨了統一了全國貨币。統一度量衡比統一貨币的優先級更高,你說度量衡重要不重要。

撇開"量"和"衡",我們來說說"度",那麼嬴政大帝法令中的尺到底是多少厘米、是怎麼測算出來的呢?要知道,我們并沒有挖掘到秦朝尺子的文物。不過,我們有另外一個文物可以作為參考、來間接計算。那就是"商鞅方升"。商鞅方升是秦孝公十八年(前 344)頒發的标準量器,秦孝公是嬴政大帝的五世祖,估計為了紀念太上爺爺(我瞎猜的),就沿用了商鞅方升,并且在商鞅方升底部加刻了秦始皇二十六年诏書,繼續做标準器使用。商鞅方升的邊上有一段銘文"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即以 161/5立方寸的容積為一升,近年來經反複實測,得出此升容積為 202.15 立方厘米,将 161/5立方寸和 202.15 立方厘米進行換算,得出 1 立方寸=12.478 立方厘米,進而算出 1 尺=23.1 厘米,這個數值,既是商鞅時的度值,也是秦統一後的度值。看,學好數理化,果然走遍天下都不怕。

經過了漫漫上千年的發展,尺子逐漸有了不同的分類,按照形狀劃分有直尺、曲尺、三角尺等,按照材質劃分有木尺、鋼尺、塑料尺等,按照用途劃分有明朝朱載堉《樂律全書·律學新說》記載的營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等,尺子的種類是多了,刻度卻并沒能統一起來。一直到了20世紀,終于在1955年10月12日,由美國、聯邦德國等24個國家在巴黎成立了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Metrologie Legale-OIML),并簽署了《國際法制計量組織公約》,專門從事國際法制計量工作,這才有了現今英制和公制兩種長度單位并存的局面,中國地區所用的尺更流通于國内地區,1尺=33.33cm。我們上學時候常用的那種小直尺,兩側一側是公制最小單位是mm、一側最小單位是英寸,換算關系是1英寸=2.54cm。

3、 大膽狂徒,吃我一尺!

除了用來作為長度測量工具的尺子外,還有其他有意思的"尺"。

比如說戒尺,丁福保老先生1922年所著《佛學大辭典》中對戒尺的描述是"兩小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而稍大,把上者向下擊之使鳴,專于受戒用之,故雲戒尺",本來是一種法器,不過不知怎地就變成了讀書先生拿來教訓熊孩子的教鞭,難道是因為"讀書不用功,長大去敲鐘"?别看打在手心裡火辣辣的疼,不少大文學家對這個滋味可是回味不已,比如魯迅就很懷念壽鏡吾老先生在三味書屋用戒尺打他手心的往事,郭沫若也經常懷念鑽狗洞偷桃被老師用戒尺打掌心、經常午夜夢回"我要打十個"。

在紅極一時的我吃西紅柿小說《星辰變》,還有天蠶土豆小說《鬥破蒼穹》中,以及《一人之下》中,都提到一種兵器叫做"量天尺",單看名字、丈量天的長度的尺,那還不得牛x到銀河系去了?根據這些小說的描述,量天尺耍起來"又如泰山壓頂又如柳絮紛飛",果然是老少皆宜、糙漢子萌妹子都能用得了的大衆兵器。據百度百科資料,量天尺外形類似于"劍",有柄,可手持,"劍身"部份類似于"鐵尺",無鋒無刃,在小說中多為古時捕快使用,由于捕快的職業要求是捉拿人犯而不能将之殺死,換句話說,是老實人用的兵器。

曆史上的鄒忌真的是良相嗎(鄒忌修八尺有餘)5

4、 不要停,就這樣一直尺下去

尺是用來測量"長度"的工具,和"長度"密切相關的一個詞語是"尺度",根據測量精度需要,匹配不同尺度的測量方法和長度單位。在國際标準的25級長度單位中,宏觀層面,我們所熟知的光年隻能排第四,最高級别是堯米Ym,1Ym=1×10^24m,而光年是1Ly=9.46×10^15m;微觀層面,我們所熟知的納米排倒數第七,最小的長度單位是幺米,1ym=1×10^(-24)m,是的,堯米和幺米的單位就隻差了Y和y的大小寫,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就是這麼神奇。這種尺度的長度測量方法,早已經不是我們狹義概念上的"尺"所能應對的,而是有更多繁瑣到變态的測量方法。

這麼多層級的長度單位,當然是為了匹配需要而存在的。隻要人類還存在、隻要科學技術一直發展下去,廣義概念上的"尺",就會一直存在下去。相較于隻有科學家怪咖才會使用到的那麼多奇奇怪怪的"尺",我們普通老百姓也有我們自己的玩法,比如手機上的各種尺類APP應用,得益于GPS定位精确程度的不斷提升,已經可以做到不用帶尺子就能測量長度,部分應用的精确程度甚至可以做到10cm以内。随着智能硬件精度的不斷提升,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和尺有關的玩法,就讓我們一起騎驢看唱本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