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應該是大明第一算命先生才對
大家好,我是蘭台。
長期以來,在評書和演義小說裡,劉基劉伯溫一直是以朱元璋的諸葛亮形象出現的,但是在真實曆史中,朱元璋從來不認為劉伯溫是自己的諸葛亮。
是的,朱元璋在冊封劉伯溫為誠意伯的诏書裡确實稱呼劉伯溫為諸葛亮、王猛:
朕觀往古俊傑之士,能識主于未發之先,願效勞于多難之際,終于成功,可謂賢智者也,如諸葛亮、王猛獨能當之。朕提師江左,兵至括蒼,爾基挺身來谒于金陵。
但是吧,朱元璋就像是一個渣男,“諸葛亮”這種稱謂,老朱給過很多人,不僅是劉伯溫。比如朱元璋就曾經稱呼汪廣洋為“諸葛亮、張良”:
朕觀往古俊傑之士,能識真主于草昧之初,效勞于多艱之際,終成功業,可謂賢知者也。漢之張子房、諸葛亮,獨能當之。朕提師渡江,入姑孰,中書右丞汪廣洋同諸儒來谒,就職從征,剸繁治劇,屢獻忠謀,驅馳多難,先見之哲,可方古人。
但是,朱元璋的嘴,騙人的鬼,真的不要相信;沒幾年,朱元璋窮治汪廣洋的時候,汪廣洋在朱元璋的诏書裡就變成一個屍位素餐,隻知道白飯的無用之人了。
丞相廣洋從朕日久,前在軍中,屢聞乃言,否則終日無所論。朕以相從之久,未忍督過,及居台省,又未嘗獻一謀畫,以匡國家,民之疾苦,皆不能知,間命爾出使,有所相視,還而噤不一語,事神治民,屢有厭怠,況數十年間在朕左右,未嘗進一賢才。
朱元璋對待劉伯溫同樣是如此刻薄,雖然朱元璋冊封了劉伯溫為誠意伯,但是朱元璋生怕劉伯溫得意忘形,還專門在冊封诏書上加了一句:
以給終身,子孫不世襲。
不管朱元璋在冊封诏書裡把劉伯溫誇成什麼樣,但是這封诏書最後還是體現了劉伯溫在朱元璋心中真正的價值:劉伯溫不值得一個世襲爵位。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而同時被冊封為忠勤伯的汪廣洋,朱元璋卻允許汪廣洋子孫世襲他的爵位。
僅僅從這一條就能看出來,朱元璋心中,“汪諸葛”比“劉諸葛”還是要重要一丢丢。
更有意思的是,元順帝病死的消息傳到南京後,明朝滿朝文武都對朱元璋這個皇帝表示祝賀;沒想到朱元璋突然表示,凡是曾經出仕過元朝的大臣,不允許上表祝賀。
因命禮部榜示:凡北方捷至,嘗仕元者不許稱賀。
而劉伯溫恰好就是屬于“不許稱賀”的群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朱元璋這道命令和清高宗乾隆帝命人撰寫《貳臣傳》頗為神似。
這也顯然是沒有給劉伯溫留什麼面子。
事實上,根據現有曆史資料以及明史學家學術成果,我們可以知道在朱元璋内心裡對那些出仕過元朝的人,但是又不得不歸順他的舊元朝士大夫是特别的鄙視,甚至仇視的。
這也是因為朱元璋起兵時軍隊殘忍程度是諸起義軍裡最厲害的有直接關系。
再說直白點,在元末很長一段時間裡,江南士大夫是看不起朱元璋以及他的軍隊的;大家都是以看赤眉、黃巢這種流民軍隊的心态看朱元璋的。
朱元璋在打天下時代不得已暫時和這些士大夫合作,但是奪取天下後就開始對這些士大夫表露出了自己真實态度。
而且從史料上看,劉伯溫雖然屢次對朱元璋出謀劃策,但是劉伯溫在朱元璋軍中的主要定位是負責算命、堪輿。
說白了,朱元璋是真把劉伯溫當一個神棍以及風水先生在用。
這才是劉伯溫在朱元璋心中真正的形象
大家如果看《明太祖實錄》,就能發現,可能是因為當過和尚的原因,朱元璋特别迷信,很相信“星象學”,他對劉伯溫,更多是把他當一個著名算命堪輿專家來使用,幾乎每次大戰之時,朱元璋都會讓劉伯溫占蔔。
朱元璋命令徐達、常遇春統率水師征讨陳友諒之時,就讓劉伯溫對這次戰役進行占蔔,而劉伯溫占蔔的結果自然是“大吉”: “昨觀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後,此師勝之兆。”
朱元璋還不放心,自己還要再占蔔一次:
吾亦夜觀天象,正如爾言。
朱元璋在洪武元年時就公開在诏書裡表示劉伯溫占蔔對于明軍作戰有不小的功勞:
從朕于群雄未定之秋,居則匡輔治道,動則仰觀天象,察列宿之經緯,驗日月之光華發縱,指示三軍,往無不克。
以劉伯溫本人的志向和抱負來看,他當然是不願意在朱元璋麾下做一個“神棍”的,更不願意幫朱元璋修宮殿,但是無奈,朱元璋就認為管理天下行政事務,有李善長、胡惟庸、汪廣洋,單純的儒臣有宋濂,劉伯溫嘛,也就隻能算算命,看看風水。
所以,劉伯溫在明朝建立後才會顯得那麼郁郁不得志,就連錢穆都批評劉伯溫,說元末時劉伯溫的詩詞還能看出他對國家的責任心,而進入明朝後,态度變得很消極,很佛系。
人生無百歲,百歲複如何?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絕句》,劉伯溫
綜上所述,曆史上真實的劉伯溫從來不是朱元璋的“諸葛亮”,他們也沒有什麼“君臣相得”,劉伯溫在朱元璋麾下一直從事着自己内心很反感的工作,郁郁不得志。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