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8歲孩子開發思維能力

8歲孩子開發思維能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7 04:14:44

OK在幼兒園大班有一陣特别喜歡跟我玩詞語接龍,比如我說一個“開心”,他就用“心”接着說“心情”。雖然我覺得這遊戲挺小兒科,但他有興趣我肯定得陪他玩,玩的過程中,順帶會讓他跟我解釋解釋詞語的意思啊,或者我會造句跟他互動一下。當耐着性子陪他玩了一陣子後,我發現他的詞彙量飛速增加,連很多生僻詞彙都會用了,在平時的表達中也越來越“娴熟”。

這讓我想起美國芝加哥大學婦科及兒科教授達娜·薩斯金德提到過詞彙量的重要作用:孩子在2-6歲掌握的詞彙量越大,越能為孩子未來上學帶來巨大優勢。而給孩子提供詞彙量輸入的最好的通道,其實是爸媽的語言。也就是我們和孩子在平時生活中的聊天對話。

8歲孩子開發思維能力(和孩子你來我往)1

隐藏在詞彙量背後的“貧富”差距

人類發展學家貝蒂·哈特(Betty Hart)和托德·裡斯利(Todd Risley)在1995年時做過一項關于孩子智力發展與父母語言之間的關系的經典研究。他們花了2年半時間追蹤了堪薩斯城的42戶有孩子的家庭,記錄下這些家庭的對話。這些孩子的年齡一開始基本在9個月左右大,但區别在于他們來自的家庭收入不同,分為:低收入家庭,工薪階層,和高收入家庭。

經過統計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較富裕的家庭的孩子在4歲之前累計聽到的單詞量,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要多3000萬個(這中間肯定存在重複的單詞)!

▽下圖展示研究中高中低三種收入水平的家庭的累積詞彙量,截至48個月為止,美國貧困家庭的孩子平均接受的單詞量是1300萬個,中産階級的孩子平均是4500萬個。

8歲孩子開發思維能力(和孩子你來我往)2

然後在孩子們10歲時,兩位學者又對這些家庭進行了回訪,他們的發現是:

那些3歲時能說會道、詞彙量大的孩子,小學的成績也更好,尤其是在聽、說、讀三方面。

“到了學齡時,不同孩子之間能力的差距是巨大的,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家長越晚培養孩子,差距就越難彌補。”

他們認為,“3千萬詞彙的差異”是兒童在發展的過程中“貧富分化”的起點,影響孩子的數學認知,空間感知,閱讀,自我管理能力,抗壓能力,毅力和韌性等等,而這些能力會體現在日後的學業表現、收入差異、個人成就、社會階層,以及生活幸福感。

除了詞彙量差别的影響,這項研究還有一項發現:和孩子好好說話,多給孩子鼓勵和贊賞,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但媽媽們一定和我一樣,更關心的是:這些詞彙差距到底是怎樣影響孩子的?爸爸媽媽和孩子怎麼說話才更能幫到他們?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科學家們最新進行的一項研究給到了答案。


8歲孩子開發思維能力(和孩子你來我往)3

和孩子你來我往的對話,

是影響大腦發育的關鍵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者給一些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4-6歲的兒童佩戴了記錄家庭對話的錄音設備,這些孩子佩戴了記錄設備2天,除了睡覺以外都要戴着。

結果發現:不管他們家庭條件如何,和孩子你來我往的對話才是兒童大腦發育和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詞彙量、語法和語言推理能力。

具體來說,在聽到的詞語數量、自己說的單詞數量,和父母對話次數3個指标中,對話次數最能有效預測兒童的語言水平(包括詞彙量、語法和言語推理),以及布羅卡氏區的活躍程度。(注:布洛卡氏區和語言的生成和理解有關,和父母進行對話時,孩子大腦的布洛卡區域的活動最活躍。)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 Rachel Romeo表示這項大腦掃描研究給了我們兩項提示:

1. 語言的交互對于神經元來說有多麼重要。

2. 對話,最重要的是你來我往的雙向溝通互動,而不是單方面的輸入。

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教育學教授 Roberta Golinkoff 也贊同他們的觀點,

“你可以一直不停地對孩子說話,但是如果你沒有和孩子展開對話,沒有關注孩子,你就沒有真正地給予他們所需要的技能。”

8歲孩子開發思維能力(和孩子你來我往)4


所以,想要孩子更聰明、更能說會道,爸爸媽媽最應該做的是在平時的對話中多下功夫。



8歲孩子開發思維能力(和孩子你來我往)5

用3T原則對話,可以優化孩子大腦

爸媽怎樣和孩子對話才能最大化地激發孩子的大腦呢?

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作者達娜·薩斯金德博士提供了有效親子交流的3T原則: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溝通(Talk more)、輪流談話(Take Turns)。



1.共情關注(Tune in)



簡單說來,就是:孩子關注什麼,父母就關注什麼。即便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及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

對于還不會說話的孩子,爸爸媽媽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關注點,并且幫助孩子表達出來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東西。

比如當寶寶眼睛看向桌上的一隻花瓶,爸爸媽媽的關注點也投向那隻花瓶,然後可以說:

“寶寶看到了什麼?哦,是一隻花瓶。”

還可以重複說幾次“花瓶”,這樣反複多次孩子的大腦裡就形成“花瓶”和具體實物之間的聯結。

還可以說說花瓶的顔色,形狀,甚至拿過花瓶讓孩子看一看,摸一摸,然後告訴孩子:“花瓶是玻璃做的,玻璃是透明的。”還可以敲一敲:“我們一起來聽聽,叮-叮-叮,好聽嗎?”——這個實際是在用後面的兩個交流原則了。

對于已經會說話的孩子,"觀察孩子的關注點"這一原則同樣适用,隻是爸爸媽媽需要更多地引導孩子來表達。

有一次我在給OK讀繪本,讀到中途,他忽然眼睛開始盯着桌上的一個陶瓷刺猬,那是他前段時間做的陶瓷手工。我們總是比較希望孩子做一件事的時候就專注一件事,但因為知道這個共情原則,所以我停下閱讀繪本,和他讨論起了那個陶瓷刺猬。

“這個陶瓷刺猬是你上次做的吧?現在看到它你想到了什麼呢?”

OK就很興奮地和我講了他做那隻刺猬的時候自己其實是編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一隻綠色的刺猬。我也時不時地給到一些回應,分享我小時候的一些事情。雖然閱讀繪本中斷了,但我們之間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更多的表達和新詞彙。

8歲孩子開發思維能力(和孩子你來我往)6




2.充分溝通(Talk more)



充分溝通的形式看起來是要多說話,但要注意,絕對不是喋喋不休的唠叨。最重要的是,和孩子溝通時用更多描述性詞彙,談論細節,并引導開放式溝通。具體來說:

(1)描述當前所見及當下活動

比如一邊幹活,一邊描述出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描述和孩子一起看到的場景。對孩子來說,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把聽到的詞彙和所指代的内容聯系起來。

出門坐車的時候你可以說:

“我們現在到地鐵站了。”

“地鐵來了。”

“哇,地鐵裡好多人,有的站着,有的坐着。”

“某某站到了,地鐵停了。有好多人上車。”

(2)盡量不用代詞

有一次我想讓OK幫我從桌上拿本書。

“OK,幫媽媽拿下那個。”

“哪個?”

“那個。”

“為什麼你們大人總是說那個那個?你不說清楚我怎麼知道呢?”

...

這事給了我很大的反思:這個那個,即使大人有時都理解不明白,小孩子更是會困惑。更重要的是,這等于剝奪了孩子認知更多詞彙的機會。

所以我現在會改口:“OK,幫媽媽拿下那本硬皮的大紅色的封面上畫着汽車的書。”

他就會很準确地拿到,而且特别有成就感。

(3)“擴句”,在給孩子的回複内容裡增加詞量

孩子說出一個詞的時候,父母最好回複兩三個詞;如果孩子說三個詞,父母則以短句回答。

這是從詞彙、簡單表達往更複雜、更深層次對話發展的必經途徑,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邏輯力。

比如——

孩子:“抱抱,抱抱!”

你:“你想讓媽媽把你抱起來嗎?”

久而久之,這段對話就會進化為:

“媽媽,我想讓你把我抱起來吧。”

(4)訓練“脫離語境的語言”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談論的都是當下發生的事情;稍微大一些後,他們就會用語言來描述當下沒看見、過去經曆的或者未曾體驗的事,這樣的語言叫作“脫離語境的語言”。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個重要标志,它要求說話人具有高級的思維、信息處理能力和回應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使用自己和孩子都熟悉的詞語進行“脫離語境的語言”訓練。比如和孩子聊聊一起經曆過的某次旅行、以前認識的小夥伴、看過的一場電影等等。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根據自身的詞彙水平來理解未知的概念。




3.輪流談話(Take Turns)



輪流談話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于開發兒童的大腦起着決定性作用。

為了讓“你來我往”的親子互動成功展開,關鍵都在于父母必須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應。

從嬰兒時期成長而來的孩子可能開始說一些讓父母不明白的詞語,可能因為是孩子自創的,也可能是由于發音不完整,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語音信息,認真回應,在孩子回答時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來搜尋回應的詞語。這是“輪流談話”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比如孩子看到桌上的米飯,發出了一些不明确的音節,爸爸媽媽要積極給到孩子回應:“飯飯,是要吃飯飯嗎?”

我們還應該多開展開放式問題,而不隻是限定式問題。所謂的“限定式”就是答案比較明确。比如

“這是什麼?”

“球的顔色是什麼?”

“這裡是不是有兩個小朋友?”

有明确答案的問題對談話的輪替以及孩子詞彙的積累沒有益處。因為孩子隻需要在腦海中搜尋那個熟悉的詞語即可,不需要花額外力氣。

開放式問題則能夠實現“輪流談話”的目的,比如——

“今天下雨了,我們在家裡可以做點什麼遊戲呢?”

“告訴媽媽,你為什麼把太陽畫成綠色的?”

我們隻需要抛出“怎麼辦”和“為什麼”,就足以讓孩子在思維的世界裡天馬行空,獨立思考,最終逐漸地學會解決問題。

最後,還需要再特别提醒的是,電子産品的單向輸入是不能代替父母的親子溝通的。

想要讓孩子能通過屏幕學到知識的話,那麼屏幕裡的那個人必須要能夠回應孩子;如果隻是給孩子放事先錄制好的視頻,那麼效果就會差很多。所以在教育孩子這點上,我們終究是不能一直偷懶滴。

(特别注明:本文部分内容參考達娜·薩斯金德所著的《父母的語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