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被網友喊話,已經成為我們的常态。前段時間被“chua”刷屏(《教科書中出現chua究竟是不是誤人子弟?》),最近又冒出了“妾婦之道”。
怎麼回事呢?真的如網友所說是教材選文有問題嗎?
我們且聽來自中學語文教學一線的老師理性的聲音。
“妾婦之道”與“大丈夫人格”
近日,偶然間在朋友圈中看到這樣一張截圖,有人發了這樣一條微博,内容不長,茲錄全文如下:
看到女兒初二的語文課本,人教版八年級上冊,p126,肺都要氣炸了。“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樣的句子要求學生反複誦讀,注釋和課後的練習題也沒有引導學生反思,沒有讨論這段話的問題。這是打算把中國的未來向何處引導?這是打算如何荼毒少年?......
先要指出微博中的一處明顯表述錯誤,其中所說的人教版,實際應為統編版。因為現在中小學的語文、曆史、政治三種課本都由教育部組織人馬統一編寫,簡稱統編版。
接着,說說這條微博中所談的問題。“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意思是“不要違背你的丈夫,要以順從為最大原則,這是為人婦者應該遵循的基本之道”。
這确實是個大問題,在當今時代,全世界都奉行男女平等的基本準則,還這麼直男癌,要女子不要違背丈夫,要以順從丈夫為最大原則,這實在是個大問題。最近不是新東方的俞敏洪先生因為類似的不當言論不得不鄭重向全體女同胞道歉了嗎。
居然教材還有這樣的問題,還敢公然宣揚這種價值觀,這是要“打算把中國的未來向何處引導?這是打算如何荼毒少年?”
事實是否真的如此?且慢,就如該微博博主簽名所言“不管遇到什麼,先懷疑再說”,我也需要先懷疑一下。
這段話的原文是什麼呢?
統編版初二語文教材P126是《孟子》二章,其中的第一章編者命名為《富貴不能淫》,内容摘自《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一段話。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這是一段對話,對話的兩個人一個是景春,另一個是孟子。對話要讨論的問題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大丈夫。
鑒于很多朋友對文言或者《孟子》本身不熟悉,所以我不妨把這段對話梳理一下,便于理解。
對話中提問者景春是何許人?景春與孟子同時代,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
景春的問題是“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他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
公孫衍、張儀又是何許人?大多數人都知道戰國時期外交史上,有這麼一對有名的人物——蘇秦和張儀,兩人都是縱橫家。張儀力主秦國和六國結盟,遠交近攻,各個擊破,是為連橫;而蘇秦則和張儀的主張正相反,他身披六國相印,力主六國聯合起來抗擊秦國,是為合縱。這也是縱橫家之名的由來。
但景春為什麼沒有提蘇秦,而卻提到了戰國時期的另外一位縱橫家公孫衍呢?據後世研究,是因為當時蘇秦已死,而公孫衍和張儀正處于輝煌得意之時。
注意,景春用了一個反問句,而且還用了“誠”這個字,足見他對公孫衍、張儀的推崇。作為縱橫家,景春和公孫衍、張儀的“三觀”相同。
當然,景春做出這樣的判斷也有他的理由,那就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他說公孫衍、張儀兩個人一發脾氣,諸侯都害怕,他們一安靜下來(不發脾氣)了,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
孟子如何回應景春這個觀點呢?
孟子首先也用了一個反問句,“是焉得為大丈夫乎?”這個怎能叫做大丈夫呢?
然後說孟子說“子未學禮乎”,你沒有學過禮嗎?
孟子從當時的一般禮儀說起。男子成年,也就是男子舉行加冠禮時,父親要給予他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也要給予她訓導,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孟子評論說:以順從為原則,是婦女之道。
注意,這裡孟子雖然先說了男子冠禮時“父命之”,但沒有展開說父親如何訓導兒子,而卻在“女子之嫁”,母如何“命之”這個部分展開來說。
為什麼孟子說“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這種“以順為正”的做法,是“妾婦之道”也?其潛台詞是什麼?
公孫衍、張儀之流,雖然在景春看來能“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但在孟子看來,這些人的所作所為,是典型的“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
這裡孟子是做了一個類比,把公孫衍,張儀等人比作妾婦,把君主比作“夫子(丈夫)”。是說公孫衍,張儀這些人隻知道像妾婦無條件地順從丈夫一樣,一味地巴結順從迎合君主的喜好,沒有任何人格和操守可言。
在孟子看來:出嫁的婦女順從丈夫,是當時的一般原則,縱橫家們一味巴結逢迎君主,則是将本屬家庭領域的原則運用到了政治生活中,這種做法就是在當時也是不可接受的。
事實是不是如此呢?事實的确如此。戰國時期的這些所謂縱橫家,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隻問利害,不問是非,他們完全從一己之私出發來考慮問題,把個人的叱咤風雲,榮耀與光環置于最高位置來考量一切問題。
比如,蘇秦就有這樣的名言:“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人生在世,金錢和地位這兩樣東西,怎麼能太不在意呢!
顯然,孟子在這裡用這樣的類比,充滿了對景春所言的公孫衍、張儀之流的鄙夷之情。因為這些人缺乏獨立的人格思想,隻是妾婦之臣。
以上談“妾婦之道”這部分,可以視為是孟子對景春提出的觀點的強烈否定。那孟子所主張大丈夫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呢?
孟子就一個大丈夫應該具有怎樣的特質,提出了三點見解。
其一:“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這又是一個比喻,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對此有非常簡明的注釋:“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
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大丈夫應該住在“仁”這座天下最寬廣的房子裡,要站在“禮”這個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要要走在“義”這條天下最廣闊的大路上。
仁、禮、義是儒家三個最主要的道德規範,也是大丈夫人格的基本思想内涵。孟子形象地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仁是一座房子,它的門是什麼呢?就是禮。門前有一條路,它是什麼呢?就是義。
其二: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得志”與“不得志”是常有的人生際遇,但是不是得志便可猖狂無道,或不得志就自怨自艾呢?在孟子看來,不應該如此。大丈夫得志之時,應該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而不得志之時,則要獨行其道。
這兩句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孟子的名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絕不會因為窮達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為人之道。
其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這是我們大衆最為熟悉的話語,以緻很多人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孟子所說的大丈夫。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
能在“富貴、貧賤、威武”這樣相對極端的情況下,不改變自己的志向,依靠的是什麼?當然應該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要做到“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然後才可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所以,孟子所說的大丈夫志向,應該三位一體的來理解。而不能單獨抽出其中的一句來說,那樣是有失偏頗的做法。
這樣,我們弄清楚了孟子所論述的大丈夫的基本内涵,再和景春眼中的那些所謂“大丈夫”比較,就知道兩者最大的區别是什麼了。那就是孟子強調的是大丈夫應以“道義為先”,而景春眼中所謂的大丈夫則是“利益為重”。
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對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做過分類。公孫衍、張儀這一班所謂知識分子被稱為“祿仕派”,而孟子這一派知識分子被稱為“義仕派”。有獨立不遷的人格,能夠以天下為己任,能夠以道事君,以德抗位,有陽剛之氣,有浩然之氣,正是孟子所定義的大丈夫。
讀經典,不能從書本中來,到書本中去,從紙面上來,到紙面上去。要用經典觀照現實,看今日之現實,有多少“肉食者”,有多少知識分子能具有孟子所倡導的大丈夫人格,能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與思考,能夠以德抗位,能夠不阿谀奉承,不趨炎附勢呢?
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天下政治清明的時候,君子得志,“道”因之得以實行,天下黑暗,君子守“道”,不惜為“道”而死,沒聽說過犧牲“道”來遷就王侯的)
觀乎今日之天下,“以身殉道”者稀,而“以道殉人”者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今天讀《孟子》,學習他所倡導的大丈夫精神,不僅對于男子而言,也對于女子而言,都仍然有極為強烈的現實意義。
回到對這個微博所言内容的評判上來,簡而言之,其觀點不值一駁。但為什麼我還要花這麼大氣力來說一說呢?
近代啟蒙思想家嚴複說:“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于作僞,終于無恥。”
對某些人而言,“作僞”的最基本手段是什麼?就是斷章取義。
那麼我們吃瓜群衆該如何擦亮眼睛,避免被這種斷章取義的鬼把戲所迷惑呢?
簡而言之,就是要有強烈的語境意識。
首先要有強烈的文本語境意識。要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任何抛開篇章主旨,抛開具體語境,孤立地抽出某幾句話肆意曲解的行為,都是“作僞”。讀《背影》,非要譴責朱自清父親不遵守交通規則,讀《愚公移山》,非要批判愚公沒有創新意識,均屬于此類。
其次要有強烈的曆史語境意識。不能拿現代的各種觀念來衡量古人。那種以上帝的全知全能視角來評價古人,以此來擡高自己,貶低古人的做法,是典型的曆史虛無主義。如果是無意為之,則是無知,是愚蠢,如果是有意為之,則是無恥,是邪惡。
【附一】
事實上,微博作者所說的教材對“妾婦之道”缺乏引導這一判斷也沒有任何依據。稍稍用點心思翻一翻《教師教學用書》,就知道在教參中,關于“妾婦之道”這個解釋得非常清楚明白。老師在講解的時候不會遺漏。之所以不在課後練習中作為重點出現,原因很簡單,本文重點不在于談“妾婦之道”,而是在談“大丈夫人格”。
(向上滑動啟閱)
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 《富貴不能淫》中的“妾婦之道”?
孟子善于用類比來說理,此處就是用“妾婦之道”來類比“公孫衍、張儀之道”。舊時婚姻中的男女雙方地位不平等,女子能做的往往隻有順從,即“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而在孟子看來,在“順從”這一點上,公孫衍、張儀這些縱橫家與出嫁的女子沒有什麼區别。
關于縱橫家的處世方式,朱自清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評述: “蘇秦使錐子紮腿的時候,自己發狠道:‘哪有遊說人主不能得金玉錦繡,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這正是戰國策士的心思。他們憑他們的智謀和辯才,給人家劃策,辦外交; 誰用他們就幫誰。他們是職業的,所圖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貴; 幫你的時候幫你,不幫的時候也許害你。
翻覆,在他們看來是沒有什麼的。本來呢,當時七雄分立,沒有共主,沒有盟主,各幹各的,誰勝誰得勢。國際間沒有是非,愛幫誰就幫誰,反正都一樣。
蘇秦說連橫不成,就改說合縱,在策士看來,這正是當然。張儀說舌頭在就行,說是說非,隻要會說,這也正是職業的态度。
他們自己沒有理想,沒有主張,隻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彎兒抹角投其所好。”(《經典常談·<戰國策>第八》)這樣的行事方式,是固守儒家仁義之道,強調為人要有原則的孟子所不齒的。
當然,孟子以“妾婦之道”作比,是建立在當時婚姻中婦女地位低下的社會現實基礎上的,這一點是毋庸諱言的。
【附二】
寫完這篇文章後,發現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在微博上對此事給予了及時的回應,截圖如下。
【附三】
本文不為任何一方站台,僅僅代表我個人的獨立判斷。我個人覺得《孟子二章》中的這一章在編寫時與其命名為“富貴不能淫”,不如命名為“此之謂大丈夫”更為合理。因為隻有後者才能涵蓋全文内容,而前者則不能。
本文轉載自公号:水寒說語文。水寒,中學語文一線教師。“水寒說語文”公衆号唯一原創作者。以“讀詩書,羞為名,恥為利;誦經典,出于口,入于心”自勉,長期緻力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設計:周 丹
編輯:周 丹
主編:吳海濤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