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棉花糖媽媽!
我女兒糖糖第一顆乳牙掉的時候,她興奮地跑來跟我說:“媽媽,我掉了一顆牙,把這顆牙齒放在我的枕頭下面,今天晚上牙仙子會來找我,把牙齒拿走,還會在枕頭下面放一枚硬币!”
第二天糖糖醒來翻開枕頭,發現牙齒果然被牙仙子拿走了,枕頭下面也多了一枚硬币。
毫無疑問,牙仙子是我,在枕頭下面放硬币的也是我。我想,在糖糖自己發覺之前,我應該會一直做她的牙仙子。
這個童話故事明明是假的,我為什麼要“騙”孩子呢?
比如你在看電影時,為女主角百般唏噓感動,這時候旁邊有人跟你說:“那都是假的”。你會不會很想翻個白眼,會覺得這樣的人很無趣。因為我們之所以感動,一定是電影中的情節觸發了我們的内在情感,我們不過是借他人填滿自己的内心渴求。童話故事對于孩子亦是如此,滿足了孩子的想象。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認為,童話世界最适合發展孩子的心智能力。在童話世界裡,孩子會把自己代入到角色裡,在裡面經曆着各種考驗,最終取得了勝利。
在這個童話王國裡,有善良的小紅帽被大灰狼吞到肚子裡,有被大家嘲笑的醜小鴨終于變成了美麗的白天鵝,有一說謊鼻子就會變長的匹諾曹……這些童話故事既頌揚了正義、勇敢,又譴責了虛僞、懶惰。也讓孩子從中感悟到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
在《奇葩說》裡,傅首爾曾分享過自己童年的一個小故事:“我小時候和媽媽住在米倉裡,米倉裡老鼠很多,我晚上睡覺的時候很害怕,我媽就跟我講了一個童話。她說米倉裡的老鼠會在夜裡,給乖乖睡覺的孩子送一顆糖果。我每天早上醒來,我的枕頭旁邊,都有一顆彩色的水果糖。”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童話雖然是假的,但是卻有着一種神奇的魔力,撫慰人的心靈,讓人覺得世間很美好。
我一直堅持給糖糖讀各種各樣的故事,也從來沒有告訴她,童話故事是真是假。故事裡的人物和場景是假的,但是表達了我們向往和美好的願望卻是真的。讓孩子從故事中看到曙光,在現實增長力量。
其實,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後,随着認知能力的提高,不用你提醒的,就已經知道童話是假的了。
童話是不是真的,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孩子的體驗感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孩子都對童話“情有獨鐘”,它到底有什麼價值?
符合孩子健全人格發展的心理需要
精神分析學家洛伊德表示:個體的人格共有3個層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一般是在本我需要和自我需要之間徘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充滿了許多的矛盾和沖突。
而童話故事裡複雜多樣、立體豐滿的人物形象,還有各種人際關系的演繹,讓孩子在面對矛盾沖突時,能很順利地解決問題,可以很順利地促進孩子的人格發展。
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中表示:孩子是具有泛靈心理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在孩子的眼裡都是有生命的,都是鮮活的,都是有靈魂的,都是可以對話的。
孩子的幻想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的,童話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在幻想生活和現實生活建立一個橋梁,能逐步提高孩子的心智能力。童話裡簡單又有趣的故事,更是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促進孩子去觀察、思考,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這個世界。
發展孩子的想象力
孩童時期是想象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而想象力是童話最重要的特征。會開車的狗、有魔法的仙女、會跳舞的勺子……這一切的動植物都被賦予了生命,充滿了靈性。童話世界讓孩子插上的想象的翅膀,讓孩子在屬于自己的精神天地裡自由翺翔。
豐富孩子的情感
孩子常常不能很準确地表達出内心真實的情感,因為他們的語言、思維能力還跟不上。而在童話故事中,孩子會在不經意之間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印射到童話人物身上,與故事中的人物産生共鳴,産生感情。由此可見,童話故事豐富了孩子的情感體驗。
結語
孩子從相信童話到認識童話,這本身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一個認知升級的過程,正是這些過程,這些細節構成了孩子的成長,如果失去了這些過程上這些細節,一切結論直接呈現給孩子,他們無需學習無需探究無需思考,那又如何真正地成長呢?
沒有童話,沒有活躍的想象,孩子就無法生活;沒有童話,周圍世界對于他就會變成雖說是美的但卻是畫在畫布上的畫了,童話卻能賦予這幅畫以生命。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
一個相信童話的孩子,即使到了不再相信童話的年齡,仍是容易相信善良和拒絕冷酷的。
我現在即使長大了也很喜歡童話故事,給女兒糖糖講繪本的時候,會隐隐約約想起我小時候,依偎在媽媽懷裡聽媽媽講故事的情景。童話故事的真假并不重要,陪伴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