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本紅樓夢”之稱的《源氏物語》,講述了貴族公子光源氏紛繁複雜的情史,其中穿插了平安時代的政治、宮廷生活,以及貴族的各種雅趣,如賞花、制香、奏樂等。在這本鴻篇巨制中,紫式部描述了各種各樣的女子,她們或纖弱美麗,或沉靜優雅,或高傲堅韌……各有其吸引人之處。
紫式部很擅長描摹這些女子的美,她利用不同的花來象征不同的女性,并賦予這些女性花兒的特點。在書中,大部分的女性都是以花來命名的,比如:葵姬,夕顔,槿姬,末摘花,花散裡,末摘花等等,這讓人物更有辨識度,形象更為生動豐滿。
最近細細品讀了這部著作,發現以花喻人的部分特别有意思。用花來比喻美人不僅是文學傳統,具備文學上的意義,還暗含着日本獨特的美學思想,以及深刻的社會意義。接下來,我将從三個維度解析《源氏物語》以花喻人的獨特魅力。
文學意義:名花傾國兩相歡,以花喻人是文學傳統
紫式部很會以花喻人,她用花來寫美人,不僅取其外在,更看重精神、品格上的相似,以期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書中第34回《新菜(下)》可以說是以花喻人的高峰。這個篇章裡面,源氏為了慶祝自己的生辰,召開了女樂大會。三公主,明石女禦,紫夫人,明石夫人等人帶上各自的樂器,閃亮登場,為源氏傾情演奏樂曲。紫式部對這幾個人有許多精彩的描寫:
三公主嬌小玲珑,她沒有豔麗之相,但高貴秀美。紫式部将之喻為“二月中旬的新柳,略展鵝黃,而柔弱不勝莺飛。”而她的頭發從左右兩旁挂向前面,很像青青的柳絲。——這個比喻很貼切了,将三公主的稚嫩和嬌弱,描摹得入木三分。
明石女禦(光源氏的女兒)姿容優雅,比較豔麗。書中形容她,“舉止端詳,氣品高貴,好比盛開的藤花,當夏日群花零落之後,獨自在晨光中開顔發豔。”在第28回《朔風》中,也曾有過類似的描述,“這小女公子可說是藤花。藤花開在高高的樹梢上,臨風搖曳的模樣,正可比拟這個人的姿态。”用紫藤花在樹上随風輕擺,來描摹明石女禦的優雅,很有美感,讓人浮想聯翩。
紫夫人頭發濃密,身材勻稱美麗,恰似春天的櫻花,然而又比櫻花更加優美,這容顔實在是特殊的。紫式部對紫姬特别偏愛,賦予紫姬櫻花的形象。源氏剛認識紫兒的時候,她還是個小孩,恰如春天裡美麗又柔弱的櫻花。後來,他把紫兒培養成人,紫兒出落得愈發标緻。在女樂大會上,紫夫人大概三十多歲,很有成熟妩媚的風韻,這個時候的紫夫人,大概就是春天裡,繁密嬌豔的八重櫻了吧?
明石夫人氣度悠閑,容貌妩媚,“看到這人,好像聞到五月橘連花帶實的折枝的香氣。”其實,明石夫人更像龍膽,在第二十八貼《朔風》中,紫式部曾經說過,明石姬愛好龍膽和牽牛花,并且用心栽培。龍膽看似不起眼,卻很堅韌,自有其美麗。明石夫人出生低微,但是冷靜高傲,隐忍倔強,和龍膽的氣質很吻合。
這是一場盛大的女樂會,源氏非常享受。但在旁人看來,這些女子姿态各異,各具美感,又何嘗不是一場群芳宴呢?用花花草草來比喻女子的段落,散落在書中許多地方,讀書的時候,有種尋寶的感覺。
說到以花喻人,這應該算是一種文學傳統,有着悠久的曆史。其他暫且不論,我們國家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裡面,就有許多“以花喻人”的句子。比如:
“有女同車,顔如舜華。有女同行,顔如舜英。”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除了直接用花來比喻女子之外,《詩經》還喜歡用花起興,引出美麗的女子,就像給即将出場的女子布置了絢麗美好的背景。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比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何彼秾矣,棠棣之華。曷不肅雝,王姬之車。”
讀着這些美麗的句子,會讓人産生無限遐想。美麗女子和鮮花交相輝映,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而源氏更是将這個傳統演繹到極緻,她筆下的這些女子,都有屬于她們的花。這樣的寫作手法不僅能描摹出她們的美貌,也能傳遞她們的精神和内涵,讀來讓人齒頰生香。
《源氏物語》這本書大概是1001-1008年間寫成,比中國的紅樓夢還早大概700年,是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紫式部的以花喻人,不僅傳承了“以花喻人”的文學傳統,對後世的文學創作也有借鑒意義。
美學意義:紅顔彈指老,刹那芳華,演繹“物哀美學”熟悉日本文化的人,大概都知道日本的“物哀美學”。什麼是物哀?簡單來說,就是美到極緻之後複歸平淡或消亡,這種美學思想跟日本的宗教和地理位置有關。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認為,萬物皆有靈,花草樹木裡面都藏着精魂。與此同時,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口稠密,資源匮乏,自然災害頻繁,這讓他們極度缺乏安全感,覺得什麼都不長久,都會消失。于是,物哀的思想應運而生,根植在了日本人的意識裡。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覺得稍微更改下,這句話也能表達物哀之美。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物哀就是美好的東西不長久,終究會走向毀滅,終究會消散。這種毀滅不是人為的,而是不可抗力因素造就的。“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這大概就是物哀之美。
《源氏物語》開啟了日本的物哀美學時代,而以花喻人正是這種美學思想的體現。把這些女子比喻為花,則她們越嬌豔美麗,毀滅的時候,就越讓人心疼。比如:書中的紫姬就是物哀之美的極緻。
上面我們提到過,紫姬像櫻花,紫式部在書中穿插了許多對紫姬外貌的描寫,極力渲染紫姬的美貌。書裡面曾經用夕霧的視角,來描述過她的美麗:
“氣度高雅,容顔清麗,似有幽香逼人。教人看了,聯想起春晨亂開在雲霞之間的美麗的山櫻。嬌豔之色四散洋溢,仿佛流泛到正在放肆地偷看的夕霧臉上來,真是個蓋世無雙的美人!”
除此外,源氏也一直驚豔于她的美貌,在心裡揣度,
“從無論哪一點上看來,她的氣品都很高雅,周身沒有一點缺陷,可使見者自覺羞慚。相貌豔如花月,姿态新穎入時。加之種種優雅的熏香融合集中,這便形成了一種最高的美姿。今年比去年更盛,今日比昨日更美。永遠清新,百看不厭。源氏覺得奇怪:怎麼會生得這樣美麗呢!”
櫻花是日本的象征,生得絢爛美麗,花期極短,零落時靜默,有震懾人心的力量。它兼具美麗和哀愁的特質,最能體現物哀之美。紫姬也正是如此,紫式部将她的美渲染到極緻,越是美麗,消亡的時候就越讓人悲痛。
光源氏撫養紫兒長大,要求她各方面順自己的意,但紫姬并非沒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隻是将傷心和不滿埋藏在心裡。在那樣的年代,她無父無母,沒有任何依靠,屢次想出家,最後也被源氏阻撓。紫夫人最後病死了,死的時候,年齡大概還不到四十歲。
紫式部沒有寫她得了什麼病,但據我猜測,應該是抑郁症或者是癌症。男人尋花問柳,女人很容易情志郁結,引發乳腺癌、子宮癌之類的疾病。源氏這樣放蕩,還讓紫姬隐忍,是很容易憋出病來的。
你看,這麼美麗的人兒,最後也還是會香消玉殒,怎能不讓人扼腕歎息?紫姬去世以後,源氏悲痛欲絕,每天神思恍惚,後來出家,最後也跟着紫姬去了。小說的第41回,隻有标題“雲隐”,而沒有正文,這種特别的表達方式,意味深遠,将物哀演繹到極緻。
社會意義:零落成泥碾作塵,揭示女性的遭遇和命運
花兒因為外貌,品性以及生命力的不同,會擁有不同的遭遇。散文家宗璞在《紫藤蘿瀑布》中,曾經說過,“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在《源氏物語》中,幾乎每個女子都有屬于自己的花,這些花兒構成隐喻,來揭示她們的命運。不同的花也暗含着不同的命運,在這裡,想說下夕顔和朝顔這對“姐妹花”。
夕顔是葫蘆花或者瓠花,白色的小花,美麗又嬌弱,開在那些破敗髒亂的牆角邊,夕顔其人也如同這種花,父母早逝,無依無靠,剛開始,她被頭中将看中,結果被抛棄,過着颠沛流離的生活。無意間搬到源氏乳母的隔壁後,她和源氏結緣,原以為找到依靠,不料,好景不長,兩人在野外幽會的時候,夕顔被六條妃子的生魂襲擊,當場死亡。光源氏說夕顔是”薄命花”,而夕顔本人的遭遇也印證了“紅顔薄命”的話。
在日本平安時代,女子的身份低下,命運不能自主,她們需要依附于男子。在家裡,她們需要仰仗父親,出嫁後,她們要依靠夫君。所以,大部分人的命運,就像美麗脆弱的花兒一樣,容易被雨打風吹,甚是可憐。夕顔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書的後半部分出現的浮舟,也是讓人玩弄于股掌之中,隻能跳入宇治川尋求解脫,好在被人救起,萬念俱灰的她最後遁入空門。
與夕顔相對的是朝顔,也就是牽牛花,日文中的“槿”表示牽牛花。朝顔這個名字很美,我喜歡把它解讀成“早晨的笑臉”,牽牛花迎着朝陽開放,蓬勃有生氣,代表着活力和希望。槿姬的際遇,也恰似朝顔那般,迎着初升的太陽,充滿希望。槿姬出生高貴,父親是桃園式部卿宮,桐壺帝的兄弟。
槿姬頭腦清楚,也懂情趣,源氏也曾對她示愛,面對風華絕代的光源氏,她也心動過,然而,她深知源氏是個薄情郎,她不願意像其他女人那樣,陷入和源氏的感情糾葛裡。所以,她終身和源氏維持着柏拉圖式的關系,這反而讓源氏對她戀戀不忘。
《紅玫瑰》裡面唱,“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在光源氏心裡,槿姬是“可與縱談尋常世事、省識四時情趣、不乏風流逸緻、而能作友誼之人”。
除此外,書中的花散裡,人生結局也相對較好。花散裡的象征之花是“橘花”,出自源氏的和歌,“杜鵑也愛芬芳樹,同入橘花散裡來”。花散裡就橘花一樣,相貌平凡,沒有才藝,但卻自有沁人心脾的力量。
她善解人意,懂得傾聽,有種知心大姐的溫潤氣質,源氏面對着她,總能敞開心扉,痛快地聊聊天。在源氏心裡,她是非常值得信賴的人。正因為如此,源氏才将夕霧、玉鬘先後托給她撫養,而花散裡的晚年也過得平靜滿足。
諸如槿姬、花散裡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源氏物語》中的一抹亮色,她們的存在讓我們看到女性另外的可能性,緩解了書中那些命運坎坷的女子帶來的沉重感。雖然社會環境惡劣,但她們還是憑借自身的能力和性格,謀求到了相對較好的前程,這給了我們安慰和希望。
總結:
在《源氏物語》中,紫式部的以花喻人,既描摹了衆多女性的美麗,又以花的氣質來象征人物的性格,達到形神兼備。除此外,以花喻人還具有美學上的意義,花兒越美,凋零的時候就越讓人傷感,這種美麗又哀傷的感覺,開啟了日本的“物哀美學”。與此同時,不同的花兒也有不同的遭遇,以花喻人還有深刻的社會意義。看似信手拈來的“以花喻人”,其實暗含着紫式部的巧思,值得我們反複咂摸和體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