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情感

 > 正視“青少年自殺” 多些“愛的陪伴”

正視“青少年自殺” 多些“愛的陪伴”

情感 更新时间:2025-09-06 17:38:19

  健康導讀:近期海外及上海接連發生的青少年自殺事件,令社會各界在震撼中開始正視孩子們的心理危機,并尋找解決良方。

  近期海外及上海接連發生的青少年自殺事件,令社會各界在震撼中開始正視孩子們的心理危機,并尋找解決良方。三日在上海舉行的暢銷心理小說《我遺失了時間》互動會上,心理學專家、學者們“劍指”未成年人的“領路人”,呼喚父母們應給予孩子更多“愛的陪伴”。

  “與十年前相比,現在青少年的心理能力弱化了;以前小孩子的人格偏差沒有現在強。”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理醫科室主任季建林感歎道。據他分析,孩子們壓力和心理問題的來源主要有二個方面:“以前有多個子女做寄托,而現在父母的‘望子成龍’之心都集中到了獨生子女身上”,季建林認為,“大人不能從孩子所處年齡階段出發,總是自以為正确地做一些‘填鴨式’教育”。

  對這種時代壓力造成的父母心态,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高級專家孫新蘭用“superman心理”來形容。現場的其他學者亦表示了贊同,“追求完美成了慣性,使孩子在以後的生命中負重前行。”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葉斌說,他認為“早期教育是非常關鍵的”。

  由于許多心理健康的隐患“埋伏”于人幼年時,對早期教育的強調将對青少年成長的關注視角引向了精神領域,多位學者表示,與西方不同,中國人心理問題的根源往往不是年幼時肉體創傷,而是精神營養的缺失,尤其是“情感忽略”和“愛的缺乏”。“心靈是人際溝通的産物,除了物質上的滿足,家庭、人際溝通,特别是與父母的溝通特别重要。”此間學者将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治愈的關鍵點,總結為“愛的陪伴”。

  交流中,滬上的教育工作者也指出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一味抓道德、抓德育,用成人的眼光和視角審度,卻忽視了孩子的心靈。”并呼籲教育領域做到“以童為本”。

  席間一句“讓姚明就做姚明,劉翔就做劉翔”的俏皮話引發了學者們的會心笑容。來自上海交大的臨床心理專家仇劍崟說:“人是千差萬别的,生活在‘聚光燈’下被迫要求完美的現代人,應該學會改變和接納,使不同的人在社會上找到合适的位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情感资讯推荐

热门情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