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很多家長對于孩子上網的問題都非常焦慮,你的孩子到底是單純的偶爾上上網呢,還是已經成了瘾?成了瘾又該如何治療呢?
首先, 我們來測測您的孩子是否已經上了“網瘾” 。
根據倉山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的研究成果,上網是否成瘾有個标準。
第一期:“接近成瘾期”,有下列明顯特征:每天必上網打遊戲;一放學就進入網吧或回家上網打半小時至1個小時遊戲;回家吃完飯,先要上網打一會兒遊戲再去做作業;每天不上網會有點心神不甯。
第二期:“輕度成瘾期”,有下列明顯特征:非常喜歡上網打遊戲或聊天;每天上網打遊戲或聊天約2個小時;不上網會出現焦慮狀态,即緊張、敏感、心煩意亂、坐卧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
第三期:“重度成瘾期”,具有下列明顯特征:将上網列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和最幸福的事;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上網不知疲倦,可以不吃不睡;不上網會出現嚴重的焦慮狀态,有的甚至會出現生理上病态反應,如頸背肌肉痛、口渴、咽幹、喉部梗塞感、手足麻木、頭發脹、肌肉抽動等等。
案例回顧:母親含淚請求醫生救救兒子
“醫生,隻要你能治好這孩子,我就給你跪下了!”含着眼淚,一位母親哽咽着對醫生說——這是6月25日記者在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瘾治療中心主任陶然的辦公室裡看到的一幕。在眼淚背後,是這位母親幾近絕望的心。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擺脫網瘾的困擾,她已經操碎了心。
這位母親姓張(應當事人要求隐去真名),來自南京,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愛人經商,一家三口原本非常幸福。她的兒子小明學習成績一向很好,升高中時是年級前幾名,還有繪畫特長,認識的人都說他上個好大學肯定沒問題。但是從高一開始,随着學習壓力增大,小明的情緒越來越煩躁,學習之餘開始通過網絡“解壓”。慢慢地,他開始經常泡在網吧裡,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父母發現後,苦口婆心地勸阻,結果他根本不聽,甚至變本加厲,最後父親幹脆把他鎖在家裡關上幾天。但一放出來,他就會恢複老樣子,到後來連學也不上了。去年,張女士夫婦把小明送到南京腦科醫院治療了一段時間,可還是不見好轉。這一次,家人把他騙到了北京。剛下車,堅稱自己沒病的小明聽說是來治病的,就一頭撞向出租車,最後縫了好幾針。
小明已經19歲了,同齡的孩子一個個都上了大學,可是他依然沉迷網絡不能自拔。想到這裡,張女士就忍不住落淚:“為了讓孩子戒掉網瘾,我們不知道跑了多少家醫院,花了十幾萬元,我的眼淚都快流幹了。”
專家點評:青少年網絡成瘾何其多
安慰完張女士,陶然主任歎着氣告訴記者,從臨床診斷來看,小明屬于典型的網絡成瘾症,還有嚴重的抑郁症。現在,像他這樣的青少年非常多。陶然告訴記者,據他預計,全國有網絡成瘾者250萬—300萬。而在網絡成瘾者中,有80%的人是12—24歲的青少年。網絡成瘾已經成為一個必須正視的社會問題。
6月17日,暑期“百萬家庭健康上網大行動”正式在全國10大城市展開。著名教育學家陶宏開在參加行動啟動儀式的發布會時痛心疾首地指出:在北京發生的青少年犯罪案件90%與網瘾有關,“這個情況還不嚴重嗎”?
記者在成瘾治療中心看到,前來治療網瘾的人以青少年居多,他們都是由父母帶來的。據陶然介紹,來這裡治病的孩子,都不肯承認自己有病,一般都帶有抵觸情緒。從打扮來看,他們跟普通人沒有太大差别,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他們大多表情木讷,不大理睬人,即使别人主動打招呼,他們也是愛理不理的,很難見到笑容。
陶然指出,網瘾會給青少年帶來很多危害,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是造成人格異化。
二 是失學失業,網絡成瘾的青少年大多辍學,很多已經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也因此抛棄了工作。
三 是浪費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
四 是造成視力下降、智商下降等症狀,很多人甚至有脊柱彎曲、“鍵盤肘”等生理性病變。
五 是導緻家庭破裂。
治療網瘾,80%不會再犯
在采訪中,陶然語氣沉重地對記者說,網絡成瘾帶給一個家庭的打擊往往是毀滅性的。像小明一家就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但他們還有挽回的機會。在每一個網絡成瘾孩子的背後,往往都有長輩飽含淚水的眼睛。經常有40多歲的父母跑來問他,有了網瘾的孩子到底能不能治好。
網瘾治療的效果到底如何,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可喜的是,專家們指出,網瘾是能治好的。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衣新發說,據美國心理學會研究,大部分人會在上網的第一年成瘾,日後逐漸消退。陶然也認為,對于症狀最輕的網迷(一天上網4—5小時,一周上網次數達4—5天以上),用心理指導便可達到治療效果。孫雲曉認為,對于因學習失敗而迷上網絡的青少年,要給他們成功的體驗,用豐富而充滿希望的生活代替網絡。
不過,對于症狀嚴重的青少年,藥物治療是十分必要的。陶然指出,患了網絡成瘾症,人就進入病态,常伴有抑郁、焦慮、社交恐懼和強迫症。這時就要進行以藥物為主、心理引導為輔的治療。
在醫院裡,對于患有網瘾的患者,醫生們一般給患者做心理輔導,陪着孩子幹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如畫畫等。醫院還給孩子們安排了遊泳、打台球等活動。而在進行藥物治療時,都是針對具體症狀,有抑郁症就吃抗抑郁藥,有強迫症就用治強迫症的藥。
陶然還告訴記者,在給小明經進行治療時,他們主要用的是抗抑郁藥物。因為小明的症狀比較嚴重,在進行心理治療時,别人每天隻用兩三個小時,但是對他要用四五個小時。另外,因為小明已經辍學多年,為了讓他感受一下學習氛圍,在思想和心靈上産生震動,陶然還帶他去清華、北大的校園裡轉了轉。7月14日,小明已經回到南京,治療效果很好,跟父母也有了很好的溝通。
除北京軍區總醫院之外,團中央還在各地組織了一些訓練營,主要是用軍事化訓練和管理的手段讓孩子擺脫網瘾。他指出,經北京軍區總醫院治療的患者,80%沒有再次成瘾,剩下的大多都能認識到網絡成瘾的危害。有一位青年出院時,父親含着眼淚對他說:“兒子,你是我惟一的孩子。我第一次當父親,沒有經驗。過去很多地方是我不對,我向你道歉。”兒子也哭着對父親說:“爸,兒子今年19歲,第一次當兒子,沒有經驗。過去是我錯了。以後,我們倆就當一對好父子吧。”兩人抱頭痛哭,在場者無不熱淚盈眶。12下一頁尾頁
要對年輕一代有信心
陶然說,我們不能因為有些青少年上網成瘾就否定網絡,因為網絡上有豐富的知識和資源,懂得利用網絡,對青少年的成長和發育都有好處。
對父母來說,首先要教孩子科學合理地應用網絡資源,使之成為學習和事業的動力。孩子一旦有了網瘾,就像得了病,需要治療和關懷,不能棄之不管。另外,家長要學會賞識孩子,還要告訴他,失敗不要緊,積累經驗最重要。
其次,有關部門應切實負起責任。陶然說,沉迷于網絡的孩子越來越多,社會對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關部門應該嚴格執行網吧管理标準,向孩子推廣綠色遊戲。另外,學校要向孩子普及網絡知識,多進行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
7月7日,在《2005年中國5城市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影響調查報告》發布會上,英國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所長比爾達頓和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傑夫科爾都指出,現在,人們對網絡信息的信任程度越來越低,這是一個“很健康的趨勢”。這說明,面對網絡,人們在成熟。對于年輕一代,我們應該有同樣的信心。
首頁上一頁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