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子老師在給家長和孩子上指導課的時候,經常面臨家長詢問:我家孩子不爬怎麼辦?我當然知道爬行的好處,可他不趴不爬,我有什麼辦法。各位家長不着急,我們慢慢來分析。
這裡強調一下爬行的重要性,成長像蓋樓,每一步都有其重要性,地基不穩,以後必有隐患。
腿部骨頭變形。 爬行在生理上是為了給行走跑步打基礎,沒有經過爬行的孩子由于骨密度還硬度都沒有淬煉過,因此直接行走的寶貝會因為骨頭太軟而産生腿部變形,大部分會成為O型腿。
爬行在智力發育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爬行最能刺激和鍛煉的器官是内耳前庭,這個器官主要作用是平衡和空間方面,缺乏刺激導緻孩子長大後平衡感不好,空間能力弱,主要表現為常見的暈車,迷路,數學幾何成績無法提升……除此之外,内耳前庭也是大腦信息的初步加工處理站,發育不充分,對于信息的綜合歸納處理能力就會比其他發育充分的差很多。
因此,爬行确實不是必須的,但是有一定的必要性。
爬行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會的嗎?為什麼還要學?
基于動物生長發育的本能,爬行确實是天生的一種能力,到時間寶寶們就會自行摸索。但是這是在自然的環境條件下,也就是說,首先孩子的生長發育要不受幹擾的正常情況下,她的每一步發育都不需要擔心,動物的本能會教會他這些便于他生存的技能。
但是一旦受到幹預,比如長期抱着,缺乏肌肉力量鍛煉;營養過剩,身體過于龐大而無法支撐……等,生長順序就會錯亂,孩子的發育就會受阻。因此,過于疼愛你的孩子也許反而是在阻止他成長。
一般孩子的俯趴是從三個月就開始了,每天适當(寶貝不能支撐或者臉頰泛紅為止)的俯趴幫助孩子訓練頸部力量,腰腹和上肢力量,為爬行做準備。
俯趴持續到6個月左右孩子開始探索爬行,10個月左右開始扶走探索。也就是說孩子正式爬行開始一共五個月的時間,平均爬滿500個小時左右行走便不大有問題了。
解決這幾個問題,孩子不爬也就不是什麼難題了。
問題一 平時在家俯趴嗎?
俯趴是爬行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步驟,不可省略。您的孩子如果一趴下來就哭,是個“落地響”,說明平時抱得太多,過度滿足孩子需求。孩子隻有在感到不舒服(生理需求)的時候,才會用哭聲吸引注意力,這是動物本能。比如:肚子餓、尿尿了、被驚吓到……而長期抱孩子,會讓孩子形成特别的需求,一旦落地就不舒服,沒有安全感,得不到滿足就哭。
建議:多給孩子獨立探索實踐的空間,過度寵愛實在阻礙其正常發育。
問題二 有主動夠拿東西的動作嗎?
内驅力是幼兒運動的先決條件,運動則是作為幼兒自足的一種手段。4-6個月左右幼兒開始自我意識逐漸萌發,開始嘗試用動作來滿足自我需求。如:餓了就将手指放入嘴中吮吸來安慰自己;區别于之前的無意識抓握,開始有意識去拿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此當面前沒有想要的東西,幼兒便不太會有動作。
建議:幼兒俯趴時可在其實現範圍内擺放顔色鮮豔的(或有色喜歡的)玩具,鼓勵幼兒主動去夠拿。(本階段的幼兒對于會移動的玩具比較興趣,盡量選擇球類滾動的方式或小汽車)
問題三 肌肉力量足夠嗎?
機體的運動是需要肌肉的力量來支撐。很多時候幼兒并非不想運動,而是力量的不足,給幼兒帶來了深深的挫敗感和不舒服的感覺,以至于幼兒抵觸爬行。幼兒頸部力量不足就會導緻無法擡頭;上肢力量不足就無法俯趴;下肢力量不足爬行時無法前行;腰腹力量不足,爬行時肚子無法離地……因此,大部分幼兒不運動不爬行,不是因為懶,很可能是因為本身力量不足或者體重超過了本身的力量可支撐範圍。
建議:家長平時可以上網學習一些被動操,幫助幼兒提升的各個部位的力量,以便更好地支撐幼兒學習爬行。
問題四 幼兒是否被鼓勵而信心滿滿?
初來乍到,幼兒面對這個世界是新奇且自保自救的,他非常能感受自己的無能和弱小,因此這個時期的幼兒是不自信的,時常眼裡帶着渴望,身體卻一動不動反複觀察。這時候需要家長非常耐心且真誠地鼓勵他一次一次地反複嘗試,直至幼兒嘗試并且了。
建議:學習都是需要一個過程,幼兒在嘗試成功之後,需要把同一個動作重複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才能掌握,才會停止,家長這個時候千萬要在一旁鼓勵給予肯定,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幼兒逐步搭建自信心,此時的自信積累程度等同于未來幾十年我們潛意識中内心對自我的肯定程度,非常重要。幼兒的心理發育往往是伴随着生理的發育而産生發展的。
成長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走穩之前要學好爬,跑快之前要學好走,任何想走捷徑,“偷懶”省事的結果都是“沙上建塔”,而這個嚴峻的後果卻是用孩子的部分人生作為代價的。例如:沒有經曆過爬行或者爬得不好的寶寶,長大後會因為内耳前庭發育的不充分,部分導緻空間感較差,數據信息整理能力不足,身體協調性較差從而可能影響到之後人生道路的選擇。因此,請各位家長重視好幼兒每一個生長階段,我們人的生長發育也是一門嚴謹的科學,每一階段都意義重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