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他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7歲

他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7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15:55:53

2021年11月26日,36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來到大連康複中心——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在這裡繼續進行14天的隔離醫學觀察和康複治療後,即将回歸正常生活。

然而就在同一天,大連康複中心醫療保障組副組長、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沙琳卻倒在了工作崗位上,他生命的刻度,永遠定格在了47歲。連續14天堅守在抗疫一線,日夜奮戰,全力協調籌集醫療設備、防疫物資及藥品耗材等醫療救治物資,沙琳終因過度勞累,導緻心源性猝死。他留下手機裡每天近200條的通話和微信溝通記錄,留下筆記本中密密麻麻的工作要點和思路,留下院區内忙碌奔走的足迹……

11月3日

大連發生新冠肺炎疫情。

11月15日

經國家專家組論證,大連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總指揮部決定征用籌建中的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作為“大連康複中心”,承擔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隔離醫學觀察和康複治療的重要任務。

11月18日

大連康複中心正式啟用。

11月19日

大連康複中心順利接收第一批康複人員。

被緊急征用前,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正處于籌建階段,病房雖然達到入住條件,但相關醫療救治設備、防疫物資及醫用耗材等都需要從零開始準備。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作為大連康複中心醫療保障組副組長,沙琳身先士卒、率先垂範,短短3天就緊急籌集醫療設備及防疫物資200餘種,并帶領分管部門同志短時間内迅速建立起物資管理流程、制度,為康複中心順利啟用和醫療救治保障付出巨大心血、汗水和智慧。

把如山的責任扛在肩頭,以生命踐行使命,以大愛诠釋醫者仁心。沙琳同志用一名共産黨員的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用寶貴的生命捍衛了百姓平安,诠釋了新時代共産黨員的政治本色和奉獻犧牲精神。

他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7歲(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47歲)1

▲沙琳同志

終于配齊一個病區的物資

他高興得不得了

“我記得非常清楚,11月13日,那是個周六的中午,我們正吃飯的時候,他突然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說因為新冠疫情,有可能要啟用附屬三院承擔部分任務,需要他立刻開始準備。沙琳扔下飯碗,拿起外套就跑出去了。随後的日子,他越來越忙。”沙琳妻子郭然回憶說。

11月15日,經國家專家組論證,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被緊急征用,作為大連康複中心收治新冠康複期人員,要以最快的速度啟動。“自此我就沒怎麼在家見到他這個人。早上天蒙蒙亮就出發,晚上我都不知道他幾點回來,想等他,給他熱點飯菜,但常常我都迷糊好幾次了,醒來看他還沒回家。即便回到家,也是電話、微信不斷。對此我曾不大理解,問他這麼工作不是要累壞的節奏嗎?他說:‘疫情當前,作為黨員我必須沖在前面。而且我是普蘭店人,我想為家鄉多做點有意義的工作。’”妻子郭然說。

郭然是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内科的一名醫生,與沙琳是大學同學,自畢業就在大連工作。“我知道,一個病房從無到有,需要多少醫療設備、物資。疫情當前,臨床需要的大小物件要馬上配備安裝,現訂貨都來不及。沙琳絞盡腦汁,想盡辦法,與不同部門協調。隻言片語中,我能夠感受到他擔負的重壓和焦心勞神,但他仍然全力以赴,一心想把所有工作都做到最好。”郭然回憶,每當解決了一些較大的問題,沙琳回家就能高興地誇自己兩句,否則就坐在角落裡,眉頭緊鎖、冥思苦想,一會兒拿筆寫寫,一會兒撥個電話。“這時我們都不忍打擾他。他忙得連問候母親的電話都顧不上打,以至于婆婆悄悄問我,沙琳最近有什麼不舒服嗎?我還向老母親保證:‘他身體沒問題,就是最近工作太忙啦,放心吧!’”

11月17号,他回來很晚,疲憊中透着興奮地告訴我,‘今天終于配齊了一個病區的醫療物資,可以收患者啦!’那天晚上他高興得不得了,還掏出手機給我看,一天就在病房樓裡走了兩萬一千步。

11月25日,是沙琳近20天回家最早的一天。郭然回憶,“他晚上7點多到家,可剛進門電話就響了,他鞋都沒來得及換就拿起電話,站在家門口的地墊上講了一個多小時,然後坐在沙發上閉了會兒眼睛,說‘我太累了’,我讓他早點睡。他在沙發上眯了一會兒,又起來,說:‘不能睡,還有事兒沒處理完,明早還要開緊急會議。’工作到晚上10點多,他說實在堅持不住了。當時女兒學習完到客廳,他摸着女兒的手說,‘爸爸這陣子實在太忙了,有日子沒和你好好說話了。’兩人擠在沙發上,說了一會兒悄悄話。随後也沒洗漱,倒在床上就睡了。”這是沙琳這些天來,唯一一次與家人好好說了幾句話。

11月26日7時,沙琳走出家門,誰承想,再也沒回來……

他走了

殉職在疫情防控前線的崗位上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醫學裝備部部長康海榮與沙琳在工作中接觸較多,“26号上午,我們開了一上午會,明确各項任務。中午的時候,我和沙院長還最後敲定了一下應急物資采購的事情。中午分開後,我去接收捐贈來的防疫物資,然後下午就一直沒見到他人。我們幾撥人打電話找他,都沒聯系上。”下午5時,附屬第三醫院的司機許興隆在停車場沙琳的車裡找到了人。“我打開副駕駛車門,看到他側躺在駕駛座上,怎麼呼叫都沒反應,手機掉在一旁的副駕駛座位上。” 也許是因為太累了,他隻是想在車裡稍微休息一會兒,卻再也沒有醒過來。随後10個多小時的搶救沒有讓奇迹出現,11月27日淩晨3時50分,沙琳還是走了。

從零開始配備一個标準化病區需要籌集多種物資,翻看物資清單,一行一列,每一項名稱、每一個阿拉伯數字都凝結着沙琳的心血。一個标準化病區,需要的标準化醫療設備及物資64種之多,大到除顫儀、呼吸機、心電圖機,小到輸液貼、紗布、膠布、棉簽等等。而要接收新冠康複人員,還需要配備标準化防護物資,防護服、防護面屏、隔離鞋套、N95口罩等15種防疫物資,這些都是防護級别高的耗材,且需要持續補充。“從決定征用到康複中心開始啟用,我們幾乎每天都是全力以赴,連軸轉,精神高度緊張,壓力非常大。附屬三院正處于籌建階段,雖然已達到入住條件,但病房裡還什麼都沒有,這對負責這項工作的沙琳是巨大的挑戰。”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三院副院長唐開說。

他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7歲(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47歲)2

▲沙琳(右)與同事籌備大連康複中心建設

時間緊迫、任務艱巨,物資籌備工作困難重重。康海榮說:“幹我們這個工作,需要大局觀、責任心、遵紀守法,還得細緻耐心、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沙院長經常跟我們說,不論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想辦法解決,哪怕受點委屈,但底線是要守規矩。”“必須按規矩辦事”,這是沙琳經常挂在口頭上的話。他是個原則性很強的人,在協助大連市國房公司開展醫療設備采購過程中,要求每一步驟都公開透明,并請附屬一院、二院的相關專家進行詳細論證。在殉職的前一天,他還主動到醫院紀檢工作部,表示會嚴格遵守财務部門制定的出入庫管理規定,全力做好救治設備、防疫物資及醫用耗材的管理,為附屬第三醫院正式運營後的相關管理工作打好基礎。

沙琳對團隊的工作人員說,病毒不會休息,疫情不會給我們喘息的機會,每一分鐘都是我們需要争取的寶貴時間。他身先士卒,始終堅守在一線,經常通宵達旦連續作戰。向其他醫院借調、向政府申請、尋求社會捐助、緊急采購……沙琳充分發揮自己的組織協調能力,帶領團隊,在短短3天時間内緊急籌集醫療設備及防疫物資200餘種,并帶領分管部門同志短時間内迅速建立起物資管理流程、制度。到11月26日,大連康複中心開放4個病區,接收了135名新冠出院康複人員。

作為一名共産黨員

他十分自豪

11月29日5時30分,沙琳遺體告别儀式在大連市殡儀館舉行。一件疊得整整齊齊、别着黨員徽章的白大褂放在他的身旁,陪他走完最後一程。“我這幾天收拾他的衣服,好幾件衣服上都别着黨員徽章。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他十分自豪。”妻子郭然說。

他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7歲(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47歲)3

▲沙琳組織開展支部組織生活會

工作23年,入黨17年,沙琳曾擔任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門診黨總支書記、放射科黨支部書記,同時還兼任大連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院副院長、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副主任等多個職務,一直躬耕在醫療、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一線。他為人誠懇、謙遜、和藹,醫德醫風高尚,業務能力出衆,對待患者至真至情,對待同事關心關愛,對每一項工作都傾情投入、默默奉獻,奮鬥至生命最後一刻。但是翻閱沙琳的檔案,卻鮮有榮譽稱号。談及原因,與他搭檔了5年多的原放射科黨支部副書記楊俊武說,面對困難、問題的時候,沙琳都是沖鋒在前,但是面對榮譽和獎勵,他卻是往後退。評選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每次大家推薦他,他都表示要把機會讓給年輕黨員。“他總推說‘下一次、下一次’,我們也以為還有很多機會,但沒想到,已經永遠沒有下一次了。”沙琳就是這樣一個人,低調務實,淡泊名利,以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一名共産黨員的堅強黨性和優良作風。

他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7歲(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47歲)4

▲2020年1月27日,沙琳所在放射科黨支部黨員簽署抗疫請戰書

共産黨員為黨的事業而奮鬥,不怕犧牲,靠的就是一種信念,為的就是一種理想。楊俊武說,沙琳幾乎沒有錯過任何一次黨組織的活動,總是在繁重的工作中,盡量擠出一些時間,留給支部的各項活動。“有時候工作實在太忙了,他就會在午休時或者下班後的時間約我談支部工作。”

自擔任附屬三院副院長以來,沙琳每天奔波的路程又變長了,時間也變得更緊張,但是他從未說過一句苦和累,始終以最陽光、最積極的态度面對一切困難。“我們常常勸他要注意身體,他總是樂呵呵地說‘沒事沒事’。他就是這麼一個熱乎乎的人,從來沒有畏難情緒,永遠那麼陽光、樂觀。他對黨的忠誠和熱愛是發自肺腑、嵌入靈魂的。”楊俊武說。

無論職務怎麼變

他的醫者天職沒有變

擇一事終一生,愛一行專一行。無論職務怎麼變,醫者天職沒有變。沙琳是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資深醫學影像學專家,在影像診斷方面有很高的建樹。

楊俊武與沙琳共事20多年,他說,從年輕時起,沙琳就一直堅持把疑難雜症病例都存到自己的電腦裡,然後随訪、回訪,非常鑽研。他兼任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副主任,積極組織開展放射科各項新技術,解決臨床實際困難,滿足醫治工作需求。他在疑難危重病例多學科會診中,業務能力強,敢于直面挑戰,勇于擔當責任,為疾病最終确診治療提供重要參考意見。

沙琳的專業方向側重神經系統影像診斷,與神經内科、神經外科有很多的臨床業務交流。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内二科主任林永忠說,除了腦血栓、腦出血、腦炎等常見疾病,神經内科還經常遇到疑難罕見的病症,需要通過核磁共振的影像幫助診斷。沙琳對神經内科業務提升作出了很大貢獻。自醫院啟動核磁共振神經系統檢查以來,針對一些新的序列的解讀和臨床應用,他多次到科室為臨床醫生答疑解惑,并幫助神經内科醫生利用核磁共振新技術開展臨床科研工作,多個神經内科醫生在他的指導下中标省市級課題。沙琳對影像工作傾注了滿腔熱血和深深的熱愛,每當臨床上遇到疑難病例,神經内科、神經外科醫生都喜歡找他解決“問題”,他都不厭其煩,主動靠前,認真查閱文獻,真真切切幫助臨床醫生解決“大問題”,也為廣大患者解決了“難診斷”問題。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魏明海表示:

老沙是我們的醫學影像顧問,無論是工作時間還是休息時間,隻要是醫療上的事,他每次都是身體力行,不但看片子,還要反饋驗證臨床結果,證實影像診斷。腦科手術影像,讓老沙看看我才更放心。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開始,沙琳即作為救治專家成員參與發熱患者的會診排查工作。他主要負責影像診斷,專業水平高,一旦有病人信息上傳,立刻就能給出專業規範的診斷意見,在築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關口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11月27日,這一次的專家組會診,沙琳卻缺席了。

澆樹澆根

他的教育有溫度

澆樹澆根,育人更要育心。在沙琳身上,充分體現了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和至善至美的師者大愛。

沙琳自2010年被聘為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以來,培育出20位優秀的放射科人才。11年來,他把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給予學業上的指導和生活上的幫助。在學生眼中,沙琳治學嚴謹又謙和親切,态度真誠又善于引導。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醫生李雨師曾是沙琳的學生,她說:“在研究生學習期間,科室每天早會診時,會安排研究生進行疑難特殊病例的彙報,由學生先對病例相關影像學圖像進行展示、描述、初步分析,再由各位教授給出更進一步的影像診斷及點評。沙老師每次早會診時總會先一針見血地指出診斷關鍵要點,再補充出該病例的其他相關鑒别診斷,為學生進行歸納和總結,并引導大家可以通過哪些途徑進行更深一層的學習。沙老師每次精彩發言後,大家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甚至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鼓掌。”

呂建波是大連醫科大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的研三學生,沙琳是她的導師。回憶起沙琳老師,她幾度聲音哽咽。在呂建波眼中,沙老師像老師又像父親,是良師更是益友,專業方面非常強,又很為學生着想。“沙老師是個很善良、很溫暖的人,三年來,他一次都沒跟我們發過火。他到附屬三院工作後,特别忙,可是下班回來還經常來二院指導我們。”

“有個周一的上午,我跟随沙老師出專家診,那天的患者特别多。那天,沙老師的手機也一直在不停地振動,可能外面也有很急的事情在找他。但是沙老師完全沒有被電話影響,認真解答患者每一個問題,在他心裡,患者的事就是此時最重要的事情。雖然在當時的我看來,有些患者的問題過于刁鑽,整個專家診結束,真是身心疲憊。沙老師看我有疑惑,情緒不太對,對我說:‘小呂啊,在臨床工作中,永遠不要讓情緒左右自己的判斷,更不能将你的煩惱情緒帶到患者面前。患者們來醫院一定是焦慮不安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專業去幫助他們,用咱們的耐心和愛心去安撫他們。’”呂建波回憶道。

讓呂建波最為意難平的是沙琳生前與她打的最後一通電話。11月25日那天晚上,呂建波因為論文的事情非常焦慮,便給沙琳發了一條微信。“沙老師看到後立刻給我回了電話過來,他說,‘小呂,最近遇到什麼麻煩了,你說,老師聽着。’盡管他很疲憊,但是看到我遇到了困難,還是關切地安撫我的情緒。我現在很後悔,當時為什麼沒有提醒老師要好好休息、保重自己呢?最後一通電話,還是我在麻煩他。”

為夫為父為子

他永遠是家人的驕傲

在工作上恪盡職守、勇挑重擔、迎難而上,沙琳忙起來就進入“工作狂”狀态。2019年,孩子中考後,沙琳把家搬到了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附近,就為了離工作單位近些,能夠随叫随到。但工作上全情投入不代表生活寡淡無趣。沙琳熱愛運動,他平時工作忙沒有時間鍛煉,每周末如果沒有特殊安排,一般都和朋友打打羽毛球,一次2小時,運動到大汗淋漓是他最放松的時候。在沙琳的家中,一雙明黃色的球鞋就放在球包上,“上一雙穿爛了,這是才買的,還沒來得及穿上呢。”妻子郭然說。

走進沙琳的家中,進門一入眼是一個茶台,擺着各種茶具。家裡還有一個小房間,放着一排博古架,上面全是各種茶壺。“這些全是他這些年四處收集的。閑着的時候,他就一個一個地擦,拍照。這小松鼠茶寵,買了兩個,一個用茶養着,一個不養,自己天天看對照。還讓我一起欣賞,‘你看這個養着的小松鼠的毛,是不是更亮了’。”郭然說,沙琳生活中非常有情趣,喜歡邀請朋友到家裡來喝茶,也願意帶家人去體驗一些偶然間發現的小館子。但是随着疫情到來,康複中心的啟動,他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話也越來越少。

在郭然的手機裡,存着很多一家三口的日常照片,每一張都笑得眼眉彎彎。回憶起過去珍貴幸福的歡聚時光,仍處于悲痛中的郭然,這麼多天來難得露出了含淚的笑容。有一張照片上,沙琳躺在地上,女兒正往他臉上抹面膜。“塗面膜、抹唇膏,他爸随她擺弄,女兒開心得不得了。”

他把我們照顧得太好了,我們都習慣了。在附屬二院工作的時候,婆婆那段時間在家裡住,他每天中午、晚上回來給老母親做飯。平常,他還是我們家裡的氣氛調節者。

沙琳的母親已經75歲了,兩年前老伴去世,如今又白發人送黑發人,老人家的天“塌”了。從知道兒子去世的那刻起,母親就不停地念叨兒子,一遍一遍地回憶着兒子從小到大的各種事。“他上面兩個姐姐,他老小,從小被全家人寵着,但他從小就懂事兒,從來不和大人頂嘴,說什麼都笑眯眯點頭。”“他打小學習就好,一直名列前茅,一到期末就戴一排小紅花回家。”“他樂于助人,去同學家玩,一看同學家窮,直接把穿的衣服脫下來留給人家,光着膀子回來的……”

又孝順又周全,沙琳将全家人照顧得細緻入微。爸媽愛吃什麼他時刻惦記着,兩位老人家的穿戴一大半都是他買的。自父親去世之後,沙琳更是成了頂梁柱,家裡的什麼重要抉擇都是他做決定,家裡其他人也都願意聽他安排。

11月6日,沙琳回家探望過母親,給老人帶了水果、雞蛋、點心,連吃的藥都給分裝好了,藥盒上都标着劑量、用法,寫得清清楚楚。“沙琳每周至少給我打一個電話,每次我都會在台曆上做上記号,也記上他跟我叮囑的話。最近十幾天沒打電話,我特别鬧心,拿起電話想打給他,又怕他開會影響他的工作,又怕他開車出危險。女兒最近給我換了個新冰箱,我想把這個很開心的消息告訴他,可思慮半天,又把電話放下了,連續好多天我這心裡就是不安。”母親說,“我總尋思等他不忙的時候再打,哪怕說一句話聽聽聲音也好,結果現在永遠也聽不見了……”說到這些,老人泣不成聲。

爸爸,我和媽媽到家了,你放心吧。我會盡我所能照顧好媽媽”“我永遠愛你。你永遠是我的驕傲。

他走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17歲(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47歲)5

▲女兒給沙琳的微信留言

這是11月27日淩晨5時11分,從殡儀館回來後,沙琳的女兒給父親的微信留言。雖然明知道父親再也看不到留言,自己再也收不到父親的回複,她還是給父親的手機發出了這段留言,這是孩子對父親最後的愛的告白與承諾。父親離世,17歲的女兒仿佛一夜長大,開始為母親遮風擋雨。

當醫生20多年,郭然本以為自己已經看淡生死,但當摯愛的丈夫突然離世,猝不及防的她感覺世界崩塌了。“沙琳剛走的時候,頭一天,我腦子裡是空的,喝口水都咽不下去,吃飯喝水都是朋友一口一口地喂。孩子跟我說,媽媽,你學我,大口吃飯,你向我學習。這些天,她比我堅強,一直在安慰我。”郭然說,“這幾天,我和女兒也達成了共識。她爸爸活着的時候很開心,工作雖然累,但是他特别熱愛;生活也很滋潤,朋友也很多。他走的時候表情很安詳,沒有遭一點罪。我和女兒約好了,會把傷痛和懷念放在心底。”

翻看沙琳的微信朋友圈,時空倒轉,最後的一條是11月24日,他轉發了一條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援助莊河的醫護人員返程的視頻,并配文:“聞道凱旋乘騎入,看君走馬見芳菲。”

11月25日

國家及省工作組(專家組)離連,大連疫情防控已進入收尾階段。大連多個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

12月4日

大連全域調整為低風險地區。孩子們也将重新返回校園。

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辛苦,都是為了換回這久違的平和與歲月的靜好。斯人已去,英名長留。當我們全城歡慶,手持一份滿意的戰“疫”成績單時,沙琳已經不能與我們同歡暢。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曆史會記住每一朵翻騰的浪花。沙琳,他将這份不懈追求和赤膽忠心,作為特别的記憶和激勵,留給了我們,讓我們去延續、去發揚。

來源:大連發布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