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俗話。俗話是古人對于日常生産生活的一種總結,具有通俗易懂,言簡意赅的特性,因為俗話來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其所涉及的領域,也極其廣泛,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這麼一類俗話,是有關喪葬文化的。
我國有着五千多年的悠悠曆史,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有喪葬的意識,生老病死,是自然界恒久不變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誰也不能超越生死。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墨家,認為孝主要在心,提倡薄葬,随着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葬禮,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懸棺葬等等,無論是何種形式,都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逝者的哀悼,對生死的哲思。
當然,有些則融入到了無所不包的俗話當中去,類似的俗話不在少數,諸如“過山不起墳,獨山不住人”、“墳無頭,子孫窮;狐守墳,富三輩”、“積雪壓墳,必出貴人”等等。
而今天要講的這句俗話,叫“切莫遷墳,十遷九敗”,這句俗話是什麼意思呢?字面上的意思并不難理解,關鍵在于如何理解“十遷九敗”,它指的是概率,既遷墳很容易導緻失敗。
對于俗話中的“敗”,亦有兩種理解,其一是遷墳過程的失敗,其二是導緻後人的衰敗。
那麼,俗話為何要這樣說呢?
首先,由于古代的生産力水平落後,遷墳是一件大工程,遷墳過程失敗的例子,是有可能會發生的,而且古人相對比較迷信,在遷墳上有諸多的講究,繁文缛節太多,稍微有所忽視,則被認為出現閃失,也屬于遷墳過程的失敗。
其次,人死後,古人稱之為“安息”,而且生死有别,逝者入土為安後,則進入另一個世界,如果沒有極個别的情況,古人認為不要輕易打擾逝者。
除了一些非人為的自然因素,例如山體滑坡,坍塌,河流改道等情況,不可輕易遷墳。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影響,逝者安葬後,生者平安無事,那麼便一動不如一靜,否則可能會破壞了原有的風水格局,畢竟風水是一門流傳甚久的民間學問,人們認為“信者有,不信則無”
最後,俗話還說:“窮不搬家,富不遷墳”,其實這句話還可以理解為“窮不遷墳,富不遷墳”,為何呢?如果因為窮去遷墳,遷墳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會讓原本貧困的生活,雪上加霜。雖然說富有了,有足夠的資金和物力遷墳,但是存在矛盾,人們認為既然富有了,那麼便是先人逝者的風水好,庇佑後人,那又何必要遷墳呢?
總結:這句俗話“切莫遷墳,十遷九敗”,還受不受用呢?要解讀古人留下的俗話,需要了解俗話的固有特性,很多俗話都有一個規律,俗話的前半句是警示和告誡,而俗話的後半句會采用誇張的表現手法,來增強俗話前半句的警示和告誡效果。
“切莫遷墳”是告誡,“十遷九敗”是誇張,表面上是告誡人們遷墳要慎重,實際上是體現對喪葬的重視,核心精神是對逝者的尊重,而且喪葬文化是“'孝’的一種延續”。對待俗話,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句俗話的核心精神,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評論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