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醫院外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段軍
随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種新型傳染病的出現,從1月到現在,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助力下,疫情已經迅速得到了控制。在此次疫情當中,很多人會想起2003年非典的場景,相比于當時的條件,如今中國的醫療水平、應用的醫療器材、醫療技術都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無論是對發熱病人的收治還是危重症患者的救助能力,都獲得了很大提升。
以ICU為例,它是疫情中收治危重症患者的區域,在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的過程中,這裡是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由于此次疫情的較強傳染性,ICU前期的部署需求量以及專業儀器的調動速度都變得至關重要。
不過,借助近兩年出現的新型設備、新型醫療技術,ICU的救治效率也獲得了大幅度增加,從钛媒體此次與一線醫護人員的交流中就可以感受到,在具備智能化與便攜化的醫療設備引入ICU後,助力了整個診斷、治療環節。
湘雅醫療隊
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張麗娜是該院援漢醫療隊的一線醫生,與隊友一起接管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協和西院區的重症病區。
據張麗娜介紹,在此次疫情當中,年輕人轉為危重症情況的并不多見,以她所在的病房為例,接收到的危重症患者基本上年齡都在60歲以上,最大的一個患者年紀是93歲,所以他們在進入ICU時,很多都已經患有基礎的器官功能性疾病,像高血壓、冠心病以及一些心肺疾病。
所以在這種傳染性疾病面前,老年人由于身體抵抗力下降,同時又患有基礎病,因此在治療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另外,在對新冠病毒肺炎的救助過程中,也要同時考慮到其他疾病的治療方案,因此ICU的醫護工作者必須保持對患者的長效監測以及身體情況異動的實時響應。
在工作中,醫護人員采取8小時一班制的工作分配方式,中間會有一部分醫生在内場、外場進行輪換。根據要求,醫生在内場裡面停留的時間盡可能不超過5小時,一般是4小時,如果遇到極特殊情況,最長允許時限也僅為6小時,這一方面是為了保證防護服、口罩能夠發揮其效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醫生、護士等工作人員能夠擁有較為充沛的精力。
中日友好醫院醫療隊
钛媒體還從中日友好醫院外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段軍口中了解到,随着疫情防控起到成效,新增感染人群的減少,他所工作的醫院已經開始出現“床等人”的情況。段軍教授作為中日友好醫院首批赴武漢醫療隊的隊長,在1月26日就到達了武漢并迅速加入到抗疫的隊伍中。
他表示:“我們科室共有50張床位,從最開始50個病人收滿之後,經過治療陸續有20多個病人已經出院,雖然後期又收治了一些病人,但從2月底開始,床位就已經開始出現閑置的情況。”
期間,他的團隊也曾與指揮部多次主動申請收治危重病人,指揮部回複的消息是目前床位已經能夠滿足重病人的收治。他所在的科室在2月底也已經空置了10張床,可見目前疫情的形勢已經逐步好轉,相信在這一批病人完成治療陸續出院後,新添病人數量将會逐漸降至零點。
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張麗娜
針對新冠肺炎,“發現時間”是非常重要的節點,尤其是輕度患者,早發現、早幹預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由于其具備更強的免疫力,自身也極少患有基礎病,所以早期輕症開始進行幹預的時候治療的效率和效果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危重症患者治療的過程中,“監測”是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驟,比如逐漸被大衆所熟知的核酸檢測,這就是一個重要的病人狀态檢測方法。
肺部CT與超聲波等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補充檢測,首先肺部CT影像本身對于臨床的重症病人救治有着關鍵的指導意義。一方面,有些患者在核酸檢測中是陰性,但是臨床CT卻呈現出高度疑似,這個時候就需要隔離觀察并在必要時早期介入治療。面對疫情這樣具有特殊性的疾病,過去ICU中所配備的儀器往往都是針對專業科室與人員,在操作時需要很多輔導步驟,這也造成了在應對突發情況時,所需專業醫護人員容易出現“缺口”。
病房工作
超聲檢測除了為診斷提供參考以外,更多的是貫穿于新冠病人重症肺炎救治的整個過程。其中一個關鍵作用就是可以對病情做出早期預警,通過超聲檢測,分析出哪些病人會發展或者變成重症,并根據結果去進行重症的分級。這對于提高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降低輕重症轉化率都有很好的的促進效果。
在新型設備與技術的支持下,超聲檢測的便捷性,尤其是相比于CT而言更加凸顯,檢測步驟與結果呈現速度都要有優勢。比如發現病人出現了呼吸衰竭,通過超聲檢測就可以快速地判斷出病因在哪裡,根據病因去進行針對性治療,同時新型設備還提供了更加明确、簡潔的操作指南與智能化的結果顯示。
在采訪中,段軍也提到,近兩年研發的新型超聲波設備增加了很多簡單化操作,甚至有些設備已經開始擁有AI能力。“比如我們科室使用的危重症超聲Venue,這是一款由GE研發的超聲診斷産品,與傳統的設備相比,本身的上手操作難度降低,并且産品具備蓄電池的,可以随時移動。”他說道,對于新冠病毒肺炎這樣具備傳染性的疾病,設備的智能化操作可以大幅降低上手難度,而智能結果分析則可以減少醫護人員的工作量。
關于抗疫血漿的治療方式應用,钛媒體也向張麗娜進行了解。她表示,目前所處的科室并沒有采用這一方式,主要是考慮到其涉及的步驟較為複雜、周期較長。在血漿治療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康複期患者獻血、制作血漿,還需要考慮這些血漿的配型的情況等問題。不過她也表示,各個地區所面臨的情況、患者數量都會有所不同,在其他地區這一方式也許會非常有效。
未來醫療
張麗娜還告訴钛媒體,在此次疫情的應對過程中,另一個印象深刻的點在于工作的響應速度,這其中又包括設備、人員、物資等方面的快速援助。在疫情初期,面對危重症患者增多的情況,目前已有的ICU病房數量很難滿足需求,因此就需要對已有病房進行重新布置,以她所工作的地點為例,就是一個眼科病房改造成的重症病房。
在病房的布置過程中,設備人員的配置速度都非常快,但受限于原有的病房基礎設施能力,很難短期内将其直接完全構建成ICU的标準。她認為,在保持精度與使用強度需求的情況下,未來醫療器械的靈活性将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一台能夠靈活部署的機器,将會在關鍵時刻發揮很大作用。
另外,钛媒體也注意到,随着在線醫療的不斷發展,很多基礎醫療科室都在逐漸向“線上 線下”的形式發展,對于醫院場地的占用也會占地,而老齡化帶來的ICU需求卻會增長,因為對于危重症患者,在短期内很難将相關的診斷、治療向線上模式推進,因此在未來醫療體系中,線上能夠解決的健康小問題會越來越多,而依賴線下進行的危重症看護、複雜手術場景也會變得更加重要。
重症醫學臨床應用的超聲系統
對于新設備的研發方向,從事醫療設備制造的企業、産品也随着未來醫療體系的發展方向同步進行着。根據此前钛媒體與GE有關人士的溝通,以此次應用較多的危重症超聲Venue為例,除了在研發之初就考慮到針對ICU的特殊性與場景需求的多樣性,簡化了操作步驟以方便不同醫護工作者都能快速上手。
另外,智能結果比對,設備自身具備一定便攜性,都是在為未來ICU形态進行提前探索,事實證明在應對突發情況與ICU部署量增長時,向信息互聯、操作可視化與精簡化方向推進,是對未來産品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面對傳染性疾病的時候,往往對某一個科室或某一專業醫護工作者的數量要求大幅提升。
同時,傳染性疾病又需要減少接觸,增加隔離方式,在此次疫情中,也可以看到很多遠程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比如在中日友好醫院,GE通過布置管線,構建了一座中央監護站,即使處于隔離地區以外,同樣可以實時查看到隔離病房裡病人的情況,如果這套系統在未來可以普及,面對傳染性疾病時就可以節省一部分防護服的消耗,同時也提升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
2020年随着5G網絡在中國的部署範圍持續擴大,更多醫療機構将會實現5G網絡全覆蓋,在此背景下,醫療中應用的全程可視化對講、病人情況自動分析、報警、可移動個人監護站等技術,也就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條件。相信随着醫療器械、醫療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未來的智慧醫療當中,在線醫小病、快速醫大病将成為可能。(本文首發钛媒體,作者 | 鄧劍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