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于遼甯省淩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因牤牛河源出山梁東麓而得名,遺址座落在遼西山區一處綿延10餘公裡的多道山梁上,在50平方公裡範圍内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律地分布着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并由它們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
這些積石冢位于山岡之巅又層層叠起,具有後世帝王山陵的景觀。充分顯示出中心大墓主人“一人獨尊”的身份地位。他們是宗教主,也是“王者”身份。坐落在主梁頂上的女神廟供奉着圍繞主神的女神群像。一般為真人原大,位于主室中心的大鼻大耳竟為真人的三倍。神像又是以真人為依據而塑成的,比例适中又極富表情,權威人士認為“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顯然,這樣一處規模,組合超群的祭祖聖地,不會是一個民族或部落所能擁有,而隻能是為整個文化共同體所共有,牛河梁又正處于紅山文化分布區四通八達的中心地帶,它就是該文化高層次的一個起聚落中心。把它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個象征是當之無愧的。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第十六地點的發掘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4年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點大遺址。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設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景區看點;第一地點女神廟遺址位于牛河梁主梁頂部,海拔631.1米,廟的平面呈窄長形狀,南北最長22米,東西最窄處2米,最寬處9米,方向南偏西20°。廟分主體和單體兩個單元。主體部分為多室相連。主室為圓形,左右各一圓形側室。北部為一長方形室,南部從平面看為二圓形室,并與一東西橫置的長方形室相連。廟的主體部分為七室相連的布局,南北總長18.4米。主體部分以南橫置一單室,長6米,最寬2.65米,主室與南單室間隔2.05米。廟為半穴式土木結構。現保存的地下深0.8米 -1米。從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交接處保留的弧形牆面觀察,牆壁地下部分豎直,地面上呈拱形升起。從南單室四邊成排分布的炭化木柱痕分析,地上原立有木柱,内側貼成束的禾草,再塗抹草拌泥土形成牆面。牆面上做出多種規格的仿木條帶,多為方形帶,寬4~8厘米不等。從現有的标本看,以方木條為條為橫木,與之相交的立木為圓木柱,其間以仿椎卯式相接。牆面為多層,為便于層層粘合,内層牆面上常做出密集的圓洞,密布如蜂窩狀。牆面還有用朱、白兩色相間繪出的幾何形勾連回字紋圖案,線條皆為寬帶的直線和折線,并以兩兩相對的折線紋為一組。雖較為簡單,卻應為國内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壁畫。
第二地點祭壇和積石冢遺址位于建平縣富山鄉張福店村馬家溝村民組西830米、牛河梁山梁南段一鞍脊狀山崗上。海拔高程約625米,村民又稱"西梁"。第二地點正北方向的牛河梁梁頂就是第一地點"女神廟"遺址所在地,兩個地點相距1050米。
第二地點總體範圍東西長130米,南北寬45米,共占地5850平方米。由六個單元組成。三号圓形祭壇,在祭壇西側為一、二号冢,東側為四、五号冢,北側是六号冢,因北側遺迹保存較差,疑似積石冢,所以暫稱為冢六,就這樣構成了"五冢一壇"的形式。
第二地點積石冢内的墓葬已經體現出等級形式,墓葬規格已有高低之分,随葬玉器的多寡與規格也各不相同。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人獨尊"、"王者之上"的思想理念。陶筒形器是當時極具特色的一種陶祭器,上無蓋、下無底,擺放在冢界周圍,在祭祀時起到上通天、下通地的作用,也可以理解為祖先的靈魂可以出入自由。第二地點一号冢4号墓出土兩件玉豬龍,一青一白,背對着頭向下擺放,雙腿交叉,考古界稱之為天地交泰,亦為陰陽之和,代表的是風調雨順,頭下枕着典型玉器玉斜口筒形器。三件玉器的發現,證實第二地點乃至整個牛河梁遺址群是屬于紅山文化的大型祭祀遺址。第二地點一号冢21号墓是紅山文化領域單個墓葬随葬玉器最多的一座墓葬,共随葬20件玉器。第二地點二号冢一号墓是第二地點的中心大墓,規格最高,四周砌築石牆,内部四面砌有石階,墓葬深造于基岩,石棺寬大且齊整。不過非常遺憾的事是,這座中心大墓隻發現了少量人骨。
金字塔頂;牛河梁第十三地點是一座金字塔式巨型建築遺址,是牛河梁遺址群中規模最大的單體建築,海拔高度564.8米。整個建築為正園丘形的土石結構,中央部分為夯土土丘,土丘外圍包砌石。中央土丘直徑40米。從山崗基岩面到現存土丘頂,殘高約米。土丘外包砌石範圍在直徑60100米之間,總面積近10000平方米:如此巨大的"金字塔",其性質和内函如何呢,是陵墓、祭壇、還是冶煉址?此還有待于進一步确定。但它的發現無疑是牛河梁遺址群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從所處位置和建築規模看應是與女神廟具有同等價值的中心建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