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漢——外省人的提法,印象大概來自山東響馬及水浒傳;大漢既是身材上的,也是人格、性格或氣質上的。山東乃孫子兵法和儒學的發源地,受其影響,山東大漢豪爽仗義,而又溫文爾雅。
一提起山東人,一般都會有一個大漢的印象,叫山東大漢。大漢一般是指身材高大的漢子,體格健壯、孔武威猛,當然也含有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意思在裡頭。
山東的漢子大嗎?論身高的平均值,不如“東北虎”;論體格,也未必有蒙古的漢子剽悍與強壯。但為何又會這樣的想法呢?這是外省人特别是南方人的看法,印象大概來自隋唐時期的山東響馬,有關秦瓊、程咬金等一幫綠林好漢的故事。再就是水浒傳裡面的一百單八将,給人的印象就是大漢、硬漢、好漢,個個豪爽仗義、俠肝義膽,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女人也是母夜叉孫二娘之類的角色。
而近代的各個革命曆史時期,山東出兵特别多,特别能打仗,也給人一個大漢的印象。
山東有許多的土特産,諸如煙台蘋果萊陽梨,章丘大蔥萊蕪姜等等,但最大的特産是出好漢、出軍人、出幹部。從戰争時期的南下幹部,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軍地中層以上的領導,連同每一個階段的各類典型,你查查,山東人幾乎都是最多的。
這個一百單八将的提法也挺有意思,必須是一百零八才可以叫一百單八,多一個或者少一個說起來都不好聽,你說一百單九将或一百單七将好聽嗎?不好聽。
人們所理解的大漢,不僅指身體上的,還應該是人格、性格或氣質上的。你個子很高,但說話娘娘腔,行為畏畏縮縮,處世小家子氣兮兮;或外強中幹,銀樣镴槍頭,于是繞道行,甚至愛貪小便宜什麼的,沒有男子漢的氣魄,不能算是大漢。如果這樣的見解可以成立,那麼可以将山東人中的大多數稱為大漢。
山東素稱齊魯之邦,始于周代。公元前11年周朝建立,由于山東一帶政治經濟發達,地位重要,周天子便選派了最得力的親信大臣來治理。周公被封于魯,姜太公被封為齊。周公因攝政不能就封,遂令他的長子伯禽受封。姜太公治齊,注重發展工商業,開發魚鹽之利,獎勵軍功。伯禽治魯,則偏好制禮作樂,制定和完善周禮,齊魯兩國分别走上了重經濟、尚武功和倡文治、揚禮樂的道路。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齊國注重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後來長時期成為東方霸主,一代代群臣将相在諸侯林立、戰亂頻仍的春秋戰國時代,縱橫捭阖,大顯身手,造就了孫武、孫膑等一大批軍事家。而魯國強調以禮治國,則産生了以孔子為開山祖師,孟子為後繼的儒家學派。一部《孫子兵法》,一部《論語》,啟蒙和奠定了山東的曆史文化、地域性格、觀念意識乃至風俗習慣。
孫子曰:“将者,智、信、仁、勇、嚴也。”
孔子雲:“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由此便可看出山東大漢既孔武威猛又足智多謀,既豪爽仗義又溫文爾雅的地域性格之淵源。山東大漢一般仗義而不魯莽,豪爽而不粗俗。像李逵般不問青紅皂白,一律排頭砍去得少;而比較普遍、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武松。他打虎也是無可奈何,三碗不過崗,他一連喝了十八碗;待到山上,讀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發步再回酒店裡來,尋思道:“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人命關天的事,他要顧忌面子,而不轉去,這就是山東大漢最典型的性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