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以父母為核心的家庭結構會賦予父母非常大的權力,他們就像是孩子的擁有者,孩子需要順從父母的想法,如果孩子獨立的思考與父母的想法差異太大時,孩子就要放棄自己的想法,否則的話就有可能被認為“不孝”。孝字其實最早的含義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聯結,這點無可厚非。但是後來被統治階級用來訓練“順民”,孩子從一出生就順從父母的想法,否則就會被道德審判,長大後,這個孩子就會成為習慣性順從的人。
現代社會信息透明度明顯增加,一些多元文化不可避免的進入到現代人的頭腦中來,這裡面有些信息是與我們大的文化背景相沖突的,這個沖突同樣會表現在兩代人對于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處理方式中來。而對于上一代人來說,他們成長的環境中,更缺少獨立的空間,所以他們成長過程中習慣了“順從”。現在他們做了父母,也會習慣以曾經被父母約束的方式來約束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的孩子與他們相比,有了更多的獨立思考,必然會帶給這一代父母更多的沖擊,沖擊越大,父母就會越期待奪回掌控權,從而确保自己内心的安全體驗,确保在感覺上是對孩子有掌控感的。
當父母對孩子冷嘲熱諷時,其實也是潛意識中他們在試圖削弱孩子逐漸獨立的部分,從而保證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緊密聯結。在中國獨生子女背景下長大的孩子,孩子所承載的來自父母的期待可能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要多得多,父母對孩子期待的越多,帶給孩子的壓力也越大,父母的恐懼也會越強烈。
首先是越少越怕失去。對于這唯一的一個孩子,有一天他長大了,父母就要重回空巢狀态,這對于之前幾十年一直把照顧孩子當成事業來做的父母來說,孩子越大,也意味着他們離“失業”越近。為了抵禦無人可照顧的無用感,父母可能會在無意識中去貶低孩子的能力,限制孩子的獨立,從而保證孩子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照顧之下,也就保證了父母的價值感。
其次是父母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壓力會讓父母對于有足夠的競争力有強烈渴求,而當他們自己在生活中受挫的時候,他們就會本能的将期待放到孩子身上去,希望孩子更有能力,這樣就不必重複他們所感受到的艱難。
實際上這是他們将自己身上無力的部分投射給了孩子,他們擔心孩子能力不足其實是來自他們對自己的不認可,這樣,當他們責備孩子不夠好時,孩子就擔負起了那個“不好”,這樣,父母就不必去面對自己身上不好的部分了。這種情況下,孩子實際成為了家庭中的替罪羊,為整個家庭擔負起“不好”的責任,從而其他人成為好的,尤其對于不健康自戀的父母,他們常常會采用這樣的方式來補償自己脆弱的自戀。
其實,每一個可能傷害孩子的父母,都曾經是一個受傷的孩子,當他們成長中的傷口沒有修複時,他們就會用曾經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學會更健康的方式。所以,當你的父母對你挑剔責備時,也意味着他們内心缺少更健康安全的體驗。他們不能誇獎你,可能是因為他們也從小沒有被誇獎過的體驗。
而且,誇獎别人,意味着有能力感受到别人是好的。對于很多人來說,當感受别人好的時候,就會将自己感覺為不好的。所以,誇獎别人實際上需要非常好的心理功能才可以做得到。雖然實際上,當我們發自内心的去欣賞别人時,并不會減少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也不代表我們比别人差,但生活中非常多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欣賞他人的。發自内心的欣賞他人,來自我們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信任與接納,而這些能力,來自我們成長中曾被很好的對待。
當我們對自己沒有那麼多接納時,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去與别人對比和競争,我們會害怕競争失敗,害怕别人比自己更好,因為幻想中更好的人有可能獲得更多的被愛,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希望自己成為最被愛的那個孩子。所以,欣賞别人并不容易,當我們沒有能力确定自己是被愛的時,我們就不願去欣賞他人了,因為我們擔心他會把愛的感覺全部拿走。也許你的父母内心也有各種各樣的恐懼,所以,他們也沒有能力給予你欣賞。
你想離開這樣的關系,能幫助你的人實際上隻有你自己。
你不希望被這樣的關系模式限制,就需要在與父母的關系中做出一些調整,期待他們改變是不現實的。因為我們任何人都沒有改變他人的可能,所以你需從自己開始調整:遵從自己内心的選擇,不必為他人的情緒負責,也不必被他人的情緒所控。因為這也是每個人需要為自己負責的事。
這個過程并不容易,你需要打破一些延續了多年的模式,任何的改變都像一次冒險,會遇上各種阻力的。你需要在與父母的關系中逐漸獨立起來,當你的人格越獨立時,你面對他們的責備,面對他們的惱火等等的能力會越強,他們就越難在情緒上控制你,你在生活裡也會變得更加自由。當你能自由的生活時,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看到改善的。一旦這些改善發生,你的父母也就可以在與你的關系中學習到一些新的方式,到時他們也就會做出調整。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