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美麗的唐詩宋詞,讀完之後唇齒留香,千年以來,非常受人們的喜愛。不過,許多我們背了很多年的詩句,其實和原句還是有一些出入的,如果不是仔細去翻看原作,都很難發現。
比如杜牧的《山行》,我們一直背的是“白雲深處有人家”,而現在的教材版本已經改成了“白雲生處有人家”。李白的《蜀道難》,我們一直脫口而出的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這句話與原作究竟有何區别呢?我們看一下李白的原詩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了。
蜀道難
唐 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但見悲鳥号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顔……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可見,在李白的原作中,這句話在文章的開篇、中間和篇尾分别出現了一次,回環往複,一唱三歎,一共出現了三次,但都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比我們熟悉的版本多了一個“之”字。
詩歌最講究的就是練字,詩人最愛的是名詞、動詞、形容詞,尤其是名詞的連用,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溫庭筠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黃庭堅的名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馬緻遠的名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多個名詞的連用創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絕勝境界,很少有詩人會用“之乎者也矣焉哉”這樣僅能表示語氣,而沒有絲毫實際意義的虛詞。回憶我們讀過的唐詩,能夠在詩歌中将虛詞用得恰到好處的,也就是詩仙李白了。
在《蜀道難》一詩中,也正是對虛詞字的巧妙運用,體現了詩仙李白不拘一格、潇灑不羁的文風。“噫籲嚱,危乎高哉!”詩歌的開篇,就是一連串的虛詞感歎詞,表示出對蜀道難的驚歎,“噫籲嚱”,蜀地方言,表示驚訝的聲音。“危”和“高”兩個形容詞中間加了兩個虛詞“乎”和“哉”,表示對蜀道高峻偉岸的驚歎。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哎呀呀,蜀道是多麼地高峻多麼地偉岸!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句詩歌中加了兩個虛詞,一個“之”字,一個“于”字,與第一句對應,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又起到了強調突出的語言效果,更能表示對蜀道太難攀的贊歎,簡直難于上青天。
李白其他的作品中也經常用到“之”這個虛詞,比如《長相思》中的“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渌水之波瀾。” 又比如《将進酒》的開篇“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詩論家評價太白的詩作,常常會感歎是天上的句子掉落凡間,偶然被太白拾撿到了,一個“之”字的妙用,往往讓李白的詩句如橫空出世,豪邁奔放,不拘一格,更能體現詩仙奇特的想象力,營造出奇妙的詩歌意境,為詩歌增添了更多不同于常人的浪漫色彩。
能夠如此不落窠臼的,也唯有李白,李白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被宋代詩人樓鑰引用的時候,便去掉了一個“之”字,成了我們熟悉的俗語版本“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送王仲矜倅興元
宋 樓鑰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蜀道易,易于履平地。
蜀山天險固自若,視難為易在人爾。
王尊真有四方志,叱馭徑行了無累。
早登岷峨仕陰城,談笑動行千萬裡。
……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蜀道易,易于履平地。”雖然上下句對仗更為工整,但也正因為這規規矩矩的工整,早已沒有了詩仙李白原作的飄逸灑脫之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