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的小女孩已經四歲了,聽說特别喜歡告狀。在幼兒園跟小朋友玩時,覺得小朋友做得不對了就馬上跑去告訴老師,在家裡也常會向父母的一方告另一方的狀,常常惹得家長不知所措,怕孩子養成動不動就告狀的習慣;不去理會吧,又怕孩子真遇到了問題,受了欺負。
其實,愛告狀并不是某個孩子的特殊愛好,很多三、四歲的孩子都喜歡告别人的狀。孩子告狀了,關鍵是家長怎麼看待和處理。
告小朋友的狀,怎麼辦?
愛告狀是小孩子心理發展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小孩從一歲多或稍晚開始,就會逐漸開始發展自主性,想要脫離完全受照料、完全被動接受的狀态,而開始自己做些事情,比如自己走路、自己吃飯等。到了三、四歲,這種傾向進一步發展為在交往性活動裡追求自主感和控制感,顯現出一種主動攻擊的傾向,比如和小朋友鬧矛盾了就會産生攻擊性的沖動。而由于他們畢竟還太小,這些攻擊性沖動很難在現實中完全滿足,于是變成言語攻擊。比如跑到媽媽那裡告狀:“某某小朋友欺負我了!”目的是借助大人的力量,滿足孩子自己的攻擊性沖動。
這個時期,如果家長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過于壓制,孩子會逐漸喪失剛剛獲得的自主性,逐漸變得膽小、内向、退縮,雖然逐漸也不告狀了,但是也失去了自主感和對于外界環境的控制感。長期這樣,長大後學業和事業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是另一個極端,家長過分保護孩子,過分認同孩子對小朋友的“控訴”,馬上去找另一個家長論理,結果可能是孩子發展出一種無所不能感,可能會培養出将來的“小霸王”。
告父母的狀,怎麼辦?
除了和小朋友鬧矛盾告狀,三、四歲的孩子還會告父母的狀,即使父母是合格的父母。而且,孩子還特别愛告同性父母的狀。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父母也欺負了孩子?這牽扯到三、四歲小孩子與父母的依戀關系。三、四歲是孩子剛剛進入戀父、戀母期,這個時候,孩子的性别意識剛剛覺醒,意識到“我是一個男孩(女孩)”,“爸爸是男的,媽媽是女的”,而且更偏向于喜歡異性父母,對同性父母則有些冷落排斥。這時,他們說同性父母的壞話,一是本能的“同性相斥”,二是為了讨好異性父母,表示一種對異性父母的信任和依戀。
如果父母對這個時期的孩子所表現出的對于同性父母的排斥和“告狀”行為太認真,用道理教育孩子不能對爸爸、媽媽有意見,孩子可能會逐漸壓抑自己的攻擊性,轉而害怕同性父母,長大後如果還是這樣,則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系,尤其是與同性的關系。
所以,如果您家三、四歲的小孩喜歡告狀,大可不必過分擔憂,這都是正常現象,就把它當作正常的就可以。着眼點應該是怎樣培養孩子具有适應性的主動性,怎樣使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