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聽話,媽媽是否應該發脾氣?困惑很可能建立在這樣的預設之上:寶寶應該聽媽媽的話,不聽話就是他不對,媽媽就可以考慮是否發脾氣。可以這樣看問題嗎?
真的是寶寶不聽話嗎?
很多時候,媽媽期待寶寶聽話,而往往寶寶的言行不符合媽媽的預期。不符合媽媽預期的言行就應矯正嗎?顯然不是。
·有時候寶寶的言行本身無所謂對錯。
比如,你想給寶寶買一件紅色的衣服,寶寶卻要黃色的那件,這時候,寶寶該聽你的嗎?不是。衣服既然是買給寶寶穿的,尊重寶寶的意願當然是更可取的行為。
·有時候你希望寶寶聽話是出于教養的便利,并不是真心為寶寶好。
比如,寶寶都喜歡玩水,玩水對心智發展意義巨大,但媽媽往往怕寶寶弄濕衣服、地闆,或擔心寶寶受涼生病而禁止寶寶玩水,這是非常違反寶寶心理發展規律的做法,寶寶不聽話也就在所難免了。
·你與寶寶的溝通方式有問題。
即使你的主張是對的,寶寶的言行确實應該朝你期望的方向矯正,但寶寶不聽話也未必是他的錯,因為這裡面還有個溝通方式能否被寶寶接受的問題。
你在理,但表述不明确或與寶寶溝通方式不夠清晰、藝術,緻使他無法理解你的意思,或者感覺自己不被尊重,他都會拒絕服從。特别是年齡較小的寶寶,很難理解否定句的意思,當他拿彩筆在牆上亂畫時,你跟他說“不要往牆上畫!”由于受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他很可能理解成“往牆上畫”;如果你對他說:“寶寶,來,畫在這張紙上”,可能他就明白了。有時候跟寶寶溝通,你的語氣不夠禮貌,或者你的居高臨下姿态,即使說出來的話能被寶寶理解,也可能産生逆反的效果,問題就出在溝通方式上,而不是寶寶不想“聽話”。
“聽話” 教育的負面影響
1.妨礙獨立性的發展
不聽話,很多時候不是寶寶的錯,特别是當問題出在你這裡時,朝寶寶發脾氣就很不公平。你若意識不到這一點,動不動因為寶寶不聽話就朝他發脾氣,久而久之,寶寶可能會産生這樣一種印象:爸爸媽媽喜歡的是“聽話”的我,我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愛我了。出于生存的考慮,寶寶也許就此成為“聽話”的乖寶寶,由此失去表達自己立場的勇氣,成為大人意志的影子,不利于獨立性的發展,甚至催生出一種“奴性”的人格。
2.不利于親子溝通
經常向寶寶發脾氣,你很容易以表面的服從來評價寶寶的狀态正常與否,而忽視了他内心的真實需要,不利于親子之間的真正溝通。
勃然大怒的教育代價
即使寶寶真錯了,你勃然大怒前最好請三思!
·寶寶如果屬于“吃硬不吃軟”的類型,那偶爾發發脾氣可能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但也不可頻繁使用這種相對“暴力”的解決方式,否則寶寶會變得疲沓,以後越來越難管教。
·如果寶寶本身比較羞怯,不用發脾氣也可以解決問題,你最好不要采取發脾氣的辦法。
有發脾氣的沖動時,這樣控制情緒
你不妨建立這樣一個習慣:
想發脾氣前,暫停一分鐘,先問自己四個問題:
問題到底出在寶寶身上還是自己身上?
我是基于教育的便利還是寶寶的成長想發這次脾氣?
發脾氣就一定能解決問題嗎?
有沒有其他更藝術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相信這樣的自問,會讓你的怒氣有個緩沖的機會,發脾氣的概率也将會随之減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