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正确對待孩子的一些“缺點”

正确對待孩子的一些“缺點”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4-30 07:48:11

  某些成年人看來是“壞習慣”的習慣,其實從嬰幼兒智育發育的角度來看,未必是件壞事。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是一樣的,他們光着身子、哇哇大哭、不會說話、不會寫字。可長大後 ,他們有的成了管理者、科學家,有的卻成了民工、流浪漢。這和孩子的智商沒有直接關系,也不僅僅取決于孩子的家境,後天的受教育環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 。

  英國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說:“家教的錯誤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生清洗不掉的。”這種說法似乎有一點誇張,但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确實有必要學習一些兒童心理常識,一些育兒的竅門,避免犯不必要的錯誤,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幼兒“拿東西”不算偷

  案例一:蕾蕾今年上小學一年級,最近老是郁郁寡歡的樣子,不願意上學了,也不和媽媽講和小朋友們的事情了。經媽媽一再追問才知道,蕾蕾在課堂上拿了鄰桌的pSp遊戲機,被老師和同學們稱為“小偷”。

  事實上8歲以下兒童尚未有分清自己和别人東西的能力,由于意識不清,出現“拿東西”情況很正常,這是兒童生理發展水平決定的。蕾蕾拿鄰桌同學的遊戲機,可能隻是出于好奇,想拿着玩一下,并沒有占為己有的意思。因此對于孩子偶然“ 偷”走别人東西的做法,不能小題大做,過早給孩子貼上“小偷”标簽。在衆人面前道歉會使孩子失去自尊心,産生自卑心理,嚴重的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上學恐懼症”,有的甚至還會發展成為不良行為,影響孩子一生。

  保護孩子自尊心尤為重要。比如老師應私下找孩子談話,和孩子講道理,引導孩子把東西還給失主,并進行适當溝通,不要與孩子的品德挂鈎;家長也要作心理輔導,了解孩子拿别人東西的動機是什麼,可通過減少孩子開支,讓孩子自己用零花錢賠償等方法,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意識到這種行為的不正确性,下次要避免等等。

  啃手指甲是本能反應

  案例二:嬌嬌已經四周歲了,最近讓媽媽極為苦惱的是,她老愛啃手指甲,媽媽為此采取過諸多措施,如:帶手套、抹藥水、轉移注意力等,但最後都以失敗告終,弄的嬌嬌對媽媽也很不友好。

  看到孩子啃手指甲,很多家長不是無奈就是憤怒。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将出生後第一年稱為“口腔期”,并指出吸吮是孩子的一種本能,是孩子用嘴對手的一種探索行為,說明孩子支配行動的能力達到了手、口動作相互協調的智力水平。此外,這一行為對穩定孩子的情緒有很大作用,但如果3歲以上的孩子仍在吃手,就得在身體發育或心理發展方面找原因了。

  孩子體内缺少微量元素如鋅、鐵等,會引起異食癖,誘發吃手;壓力過大或缺乏安全感時,可能通過吃手來降低焦慮,放松心情;孩子感覺無聊、或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使,也容易養成吃手的嗜好。

  家長如果強硬制止孩子吃手,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陰影,長大後容易焦慮、發脾氣,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家長可通過檢查微量元素、多陪伴孩子,留意孩子心理需要,了解吃手的動機,幫助孩子進行糾正,讓他與“吃手”說再見。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獨特之處,永遠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和别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給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将孩子的特點看成缺點;多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用心将孩子的特點變成特長,做個快樂的父母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