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太陽運行至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一般在每年在3月5日或6日,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驚蟄”是指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蘇醒出來活動。
節氣簡介
驚蟄(jīng zhé),是24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衆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我國古代将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鹂)鳴;三候鷹化為鸠。”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莺嗚叫、燕飛來的時節。按照一般氣侯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節氣人們要注意氣象台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時節變化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于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 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南西北部除了個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
意義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緻。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驚蟄
和其他節氣相同,驚蟄日期也和農曆沒有必然聯系。
每年3月4日~7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 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幹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于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産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于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通過細緻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于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是會有幫助的。驚蟄過後萬物複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
驚蟄養生 飲食清淡多養肝
飲食要清淡多吃梨
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幹燥,很容易使人口幹舌燥、外感咳嗽。我國民間素有驚蟄日吃梨的習俗。專家稱,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另外,咳嗽患者還可食用蓮子、枇杷、羅漢果等食物緩解病痛,飲食宜清淡,油膩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蔥蒜、胡椒也應少吃。另外,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所以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等。
穿衣應以捂為主
天文專家提醒說,驚蟄時節盡管天氣轉暖,但氣溫變化比較大,尤其是晚上和中午的溫差相當大,公衆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
一些年輕人,尤其是姑娘們,往往在早春時節就穿起了五顔六色的裙裝,這種穿着其實對身體很不利。如氣溫太低,特别在陰雨綿綿的日子裡穿裙裝,暴露在外的肢體會因為風寒的侵襲而出現發涼麻木、行動不靈、酸痛等不适,特别是膝關節外皮下脂肪少,缺乏保護,對冷空氣的侵襲較為敏感,受寒後更易發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會引發關節炎。因此,此時節在穿着上還是要注意保暖,以“捂”為主。
早睡早起去“春困”
“春雷響,萬物長”。專家稱,春天萬物複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舒展陽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悅,同時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少酸多甘健脾滋肝
春天是屬肝的季節,肝氣容易亢奮,食物五味中酸味可以助肝氣,多吃會造成肝氣過旺,不僅身體不适,而且會損傷脾胃,使吃下的食物不易消化,所以此時要少吃酸梅、話梅等零食。糯米、黑米、燕麥、南瓜、紅棗、桂圓、栗子等甘味食物要多吃,甘味最宜補脾氣,脾髒強健了反過來可以滋養肝氣。
健走乃初春首選
經過一個冬季,身體各髒器的功能仍處在比較低的狀态,四肢關節、肌肉還處在“蘇醒前期”,所以初春的運動隻要将身體舒展開就好。養生專家認為,初春宜健走,在和煦的陽光下,呼吸着草木制造的“鮮氧”,健步而行,讓腿、背、腹、臀各部位大肌肉群交替收縮和放松,逐步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肺髒得到清洗通暢,身體也逐漸調整好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