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是媽媽身體的一部分,是天然和媽媽存在聯系的,而奶瓶并不是媽媽的一部分,材質冷冰冰,不具有傳遞溫暖感的功能。寶寶在自我構建中,從好乳房聯系到好媽媽,再由好媽媽聯系到好我,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如果其中加入了奶瓶,就打亂了寶寶自我建構的節奏,也會影響寶寶和媽媽親密關系的形成。
母乳能給寶寶安全感嗎?
母乳喂養的好處有哪些?
一、給寶寶觸覺的安全感。
寶寶的感官是需要被很好地保護的,而其中首先需要被保護的就是觸覺。寶寶需要通過吃母乳時和媽媽的親密接觸,來獲得最初的安全感。在心理學中,觸覺和界限有關,界限又和安全感有關。
在哺乳時,寶寶用嘴含媽媽的乳頭,和媽媽肌膚接觸,此時寶寶會發現,觸覺把我和媽媽聯結得如此緊密。但同時皮膚屏障的感覺,也會讓寶寶體會到界限感。在寶寶和媽媽之間,最緊密的結合是觸覺的結合,但同時觸覺也像一道界限一樣,讓寶寶知道“我和媽媽是兩個人”。
如果不給寶寶界限感的話,寶寶是無法獲得安全感的。試想,如果房子沒有屋頂,或是沒有牆,在黑暗中,你向前走永遠沒有盡頭,沒有邊界,人會很恐慌。正是由于界限給了一個範圍,從哪裡出發,走向哪裡有了預期,人才會感到安全。
母乳喂養時,媽媽環抱着寶寶,雙臂就像是一間小房子的牆壁一樣,讓寶寶感覺自己不會掉出去,通過觸覺帶給寶寶的界限感,讓寶寶獲得内心的安全。
二、母乳喂養幫寶寶順利完成自我建構。
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學家梅蘭妮·克萊因通過大量的個案研究發現,在5個月前,寶寶對自我的認知,都是從媽媽那兒來的,“媽媽是我,我是媽媽”。由于新生寶寶視覺發育還不完善,在哺乳時,寶寶視線所及的範圍就隻是乳房,是看不到整體的媽媽形象的。因此,在寶寶自我構建過程中,好乳房=好媽媽,好媽媽=好我。
乳房哺乳我,我滿足,乳房就是好乳房,媽媽就是好媽媽,我就是“好我”;如若乳房不哺乳我,我就不能被滿足,乳房就是壞乳房,媽媽就是壞媽媽,我就是“壞我”。
乳房是媽媽身體的一部分,是天然和媽媽存在聯系的,而奶瓶并不是媽媽的一部分,材質冷冰冰,不具有傳遞溫暖感的功能。寶寶在自我構建中,從好乳房聯系到好媽媽,再由好媽媽聯系到好我,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如果其中加入了奶瓶,就打亂了寶寶自我建構的節奏,也會影響寶寶和媽媽親密關系的形成。
用奶瓶喂養寶寶,客觀上減少了媽媽在哺乳時抱寶寶的必然性,減少了媽媽和寶寶聯結的必然性。寶寶吃奶這種生理上的滿足在自然狀況下,是必然需要媽媽來滿足的。但是如果變成用奶瓶喂養,這種“必然”就變成可替代的。爸爸也可以喂,保姆也可以喂,奶奶也可以喂。
在這種情況下,寶寶和媽媽建立關系的親密度就會改變。寶寶會覺得滿足自己安全感的客體是不穩定的,就很難建立穩定的安全感和穩定的自我。因此,即使是用配方奶喂養,媽媽也一定要在每次喂養時,給予寶寶充足的肢體接觸、擁抱和關注,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沒有母乳喂養而造成的對寶寶自我構建的負面影響。
三、母乳比“食物”本身更重要。
實驗人員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相關實驗:設置了一隻鐵絲的猴子媽媽,和一隻柔軟的布猴子媽媽,鐵絲的猴子媽媽是可以提供給小猴子乳汁的,但布的猴子媽媽不能提供乳汁。小猴子在餓了的時候,就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吃奶,但是一旦吃飽,就會回到“布媽媽”那裡,長時間和“布媽媽”在一起。可見寶寶和媽媽在一起不僅僅是為了吃飽肚子,而是被溫暖的感覺所吸引。寶寶對媽媽的需求并不僅僅是因為媽媽可以提供母乳,而是對親密關系、安全感和溫暖感的需求。
哺乳期也是寶寶的前語言期,寶寶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隻能通過觸覺、嗅覺和比較模糊的視覺來感受媽媽。母乳喂養時,媽媽會抱着寶寶,和寶寶有接觸,寶寶也可以近距離聞到媽媽的氣味。媽媽的氣味會讓寶寶感到安全,因為在媽媽子宮裡時,寶寶已經對媽媽的氣味非常熟悉。
寶寶和媽媽之間有着天然的聯系,這種天然的聯系是不能被其他養育者取代的。寶寶從幾個月大的時候,就能分辨出媽媽和其他養育者的不同。如果寶寶之前和媽媽建立過聯系,但是之後這種聯系被其他看護者取代,寶寶内心就會有被媽媽抛棄的感覺。即使其他養育者給寶寶的配方奶足夠充足,擁抱和關懷也足夠多、足夠具體,孩子依然會有受到傷害的感覺,因為他和媽媽之間天然的聯系被切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