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号是清明節了,提到清明節的詩句,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明時節雨紛紛”,意思就是說清明節前後,天氣會下雨。我們聽說過瑞雪兆豐年,意思是冬天下雪,第二天會豐收。那麼,清明節下雨對農業生産好不好呢?其實關于清明節下雨的農諺有很多,今天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沿海内陸的差異都很大,所以有些諺語的有着一定的地區性,并不能代表全國,大家在閱讀時,注意自己所在地區哦。
一、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龍江)
這句諺語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也就是說如果在清明節前下雨,那麼對于窪地來說是一件好事,利于接下來在窪地中種植農作物。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古代灌溉腳底很不方便,如果在清明節前下雨,窪地就會有積水了,達到了給地澆水的目的,有利于窪地農作物的生長。
二、水漲清明節,洪水漲一年。在清明節前下雨,這一年都有可能洪水很大;但是,這很有諺語中的“漲”字暗示了我們隻有在雨水非常大的情況下,才會容易出現洪澇災害。如果清明節并不是細雨霏霏,而是形成瓢潑大雨,就預示未來一年内下雨頻繁,很容易形成洪澇災害,這對農業來說也不是件好事情。還有農諺說: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雖然比上面的農諺形勢弱,但是也能表達出,如果清明節下雨,整個一年的雨水都會增多了,和前面的諺語相照應。
三、麥子不怕四季水,隻怕清明一夜雨。
清明下雨還和小麥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在春天下雨,對于小麥的生長來說非常友好,甚至在冬天,小麥也不怕下雪,但小麥唯獨懼怕清明時節的雨水。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在農村還有一句俗語:清明濕了烏鴉毛,今年麥子水裡撈。意思就是如果清明時節下雨,那麼在小麥收獲的時候,農民隻能在水裡收獲麥子了,雨水太大不僅不利于收獲,還很容易造成減産,可見清明下雨對小麥來說可不是個好兆頭。
四、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幹旱地區)這句諺語表達意思是如果清明的時候天上會下一點零星小雨,那麼在高粱收獲的時候,一棵高粱就能收獲一升高粱米,雖然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但也說明了清明節那天如果下一點下雨,是非常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對于幹旱地區來說,天降下雨可以緩解土地幹旱,為地裡農作物補充成長所需的水分,同時在春天播種時,不僅可以提高土壤的濕潤度,還利于種子的播種,生長。
五、清明下雨好,莊小苗長得飽(幹旱地區)
這句話同樣是用于我國幹旱地區的,我們北方不僅氣候幹旱,河流和南方相比也很少,古代灌溉系統不發達,如果清明時節下雨的話,就會使小麥等莊稼獲得充足的水分,利于抽穗,利于生長,可以說為豐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清明節是農曆的三月份,公曆的四月份,恰好趕上棉花,蔬菜的種植期,下雨不僅有利于播種,還有利于農作物健康生長,給農民朋友減少了澆水的麻煩。農民會不喜歡嗎?因此就有了“清明下雨好,莊小苗長得飽”。
六、清明蒜不在家,數伏蒜不在地
這句話是說清明到了,我們該把蒜請出家門到農田裡去栽種了,根據蒜的生長周期來看,到了夏天數伏的時候,蒜已經完成了它的生長期成熟了,就到了蒜農的收獲期。在這個時候必須要抓緊時間收獲,不能拖延,因為伏天酷熱,雨水也多,容易造成蒜的生病腐爛,如果不及時收獲的話,很有可能白忙活了一場,所以到了伏天的時候,蒜不在地裡。
總結:
古代沒有氣象專家,植物學家,許多古人都是憑借着農諺進行種地收獲的,這些農諺都是古人通過觀察實踐,驗證總結出來的。很多人覺得這些諺語帶有迷信色彩,許多說法并沒有什麼科學依據,我們不可否認,古代諺語和現代科學相比,的确不夠準确,但是也凝結了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大地各個地區的農民種植經驗的總結,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