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裡合夥人要站好最後一班崗,離開這家公司之前,要有一個戰略性的産品出現,那就是全面進入公益領域。”
文/ 天下網商記者 梁周倩
這是阿裡巴巴合夥人的第一個公開會議。馬雲、彭蕾、井賢棟等所有合夥人穿着西裝,從各地趕來。這些見過很多大場面的人,認真無比。
12月1日,在螞蟻金服的新大樓裡,36名阿裡合夥人終于再聚首。他們上一次集體亮相是3年前,在紐交所見證阿裡巴巴IPO的曆史性時刻。今天,他們為阿裡巴巴脫貧基金啟動會站台——這一基金未來5年将投入100億元參與脫貧攻堅。
阿裡巴巴為何如此在乎公益,如此看重脫貧?馬雲今天在啟動會上的一句話或許可以作為注解:“我們不是因為責任才做,是因為熱愛。”
對于36位阿裡合夥人而言,時間是最稀缺的“奢侈品”,他們的工作日程上都是以分鐘為最小單位。這些最沒時間的人,用在公益上的時間卻最多。在他們的“私生活”裡,公益從未缺席。
截至11月,阿裡巴巴36位合夥人在今年申報的公益時一共是269.6小時,平均每人做了7.5小時公益。如果把阿裡合夥人算作一個團隊,那他們是整個阿裡系人均公益時最高的團隊。
除了阿裡合夥人這個身份,他們還可能是一個任勞任怨的義工、一個不留名的捐助者、一個滿懷愛意柔情的公益基金創始人……在阿裡巴巴内部,這36個合夥人也戲稱為:“一群最忙但最不務正業的人”。
阻止偷井蓋的年輕人
1995年某天晚上的杭州,一位騎自行車的年輕人發現有人偷井蓋,他站出來阻止。這個年輕人是馬雲。
馬雲的微博名是“鄉村教師代言人”,微博簽名是“TNC(大自然保護協會)全球董事會董事”。他将最具公益性的标簽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馬雲的微博名
作為阿裡巴巴最沒有時間的人,馬雲的公益時卻最高:45.5小時。
這一年,馬雲攜阿裡巴巴17位創始人及合夥人向浙大一院捐贈5.6億;與合夥人出資建“雲谷學校”;在臘八節給100名優秀鄉村老師頒獎;到非洲馬賽馬拉草原上給大象安裝衛星定位器,以跟蹤、研究和保護野生象群,那頭被他自己親自安裝上定位器的母象起名“杭州”;以及參與馬雲公益基金的日常活動…… 2017年,馬雲個人名義的捐贈數以億計,而這些巨額捐贈隻折算0.5個公益時。
他也将公益融入阿裡的血液之中。2015年9月10日,阿裡巴巴16歲生日那天,馬雲向全體阿裡人發出“每人每年三小時”的公益倡議。兩年來,阿裡人已經累積17萬多人次參與。今年9月5日,阿裡又向社會發出“人人3小時,公益億起來”的倡議。
“我們投入100億,希望做好一件事,就是讓綠水青山可以變成金山銀山。”馬雲在今天的阿裡巴巴脫貧基金啟動會上說。
以女性之名幫助女性
2017年9月8日,在阿裡巴巴18周年當天,12位女性合夥人集體亮相,宣布成立湖畔魔豆公益基金。她們以個人名義首期籌集一億元人民币,用來關注女性和兒童,尤其是0-3歲的農村留守兒童,為中國偏遠貧困地區的母親與孩子做點力所能及的事。
阿裡12位女合夥人成立“湖畔魔豆”公益基金
作為發起并全力推動成立這個基金會的關鍵人物,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在2017年參加的寥寥幾個公開活動中,其中一個就是給留守兒童錄制晚安故事。
這個被員工譽為“親切的家人”的高管,正在以女性名義幫助女性和兒童。
早在9月初,12名女性合夥人利用周末時間,到西安考察一個緻力于幫助0-3歲留守兒童的公益項目,12位合夥人連續兩個晚上都開會到淩晨十二點,第二天早上七點起床出發去考察項目,一去就是一整天。
湖畔魔豆基金的成立,還調動了一切可用的資源。她們調動了分管法務的合夥人俞思瑛帶隊起草合作協議,調動阿裡雲工程師搭建湖畔魔豆官網,調動釘釘産品經理為合作公益機構開發内部溝通系統,調動大文娛設計師為湖畔魔豆設計LOGO……
其實,“魔豆”的種子在11年前就已經種下。為了幫助困難母親,2006年4月,淘寶網發起了著名的“魔豆愛心工程”,目前已幫助5000多位女性,她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魔豆媽媽”。
“老鐵軍”們的十年之約
作為阿裡巴巴中供鐵軍中的傳奇人物,當年全國排名第一的銷售冠軍孫利軍不但沒有退休,還比從前更忙碌。
曾負責農村淘寶的他幾個月前接手了阿裡巴巴公益,負責統籌阿裡巴巴集團各事業群及阿裡系子公司的公益部門。
他和當年一起打拼的老鐵軍們成立了一個公益群,并且立了“十年之約”:自掏腰包,每年到偏遠地區建1-2所小學。
這個想法緣于2015年,幾個鐵軍戰友帶着各自孩子去貴州一所山區小學呆了五天,包括孫利軍7歲的女兒。回來後,孫利軍發現女兒變了,不再大手大腳,還開始存錢,常買文具寄往貴州。
在一次鐵軍老戰友的聚會上,孫利軍的太太和同行的老戰友分享了那段經曆,結果引來強烈共鳴。
于是,十幾個早已走遍中國鄉縣的鐵軍們,再次回到中國農村,帶去的不再是人手一個裝着合同的硬皮包,而是數以百萬計的捐助,和重建校舍的方案。
在貴州建完一所學校後,另兩位阿裡合夥人——人力資源部資深總監方永新、資深副總裁吳敏芝也主動加入進來。他們在群裡随時開展各種讨論,大家每個季度碰一次面,讨論進度、遇到的問題、以及下一年規劃,以及每年起碼去兩次當地。
在公益上花的時間,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私人時間。“其實動力特别簡單”,孫利軍說,“公益的受益者不是别人,是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