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有才華的人,具有相互矛盾的雙重性格。他們一方面口頭上對榮華富貴表示厭惡,可能在榮華富貴面前眉開眼笑,言談中對清淡寡欲者表示羨慕;另一方面,一旦身處淡泊又會悲觀消沉,所以,隻有消除濃與淡、厭與喜的分别心、才能忘卻世俗的榮華而甘于淡泊。莊子曾經提出過一連串的設問:“大道是怎麼隐匿起來而有了真和假呢?言論是怎麼隐匿起來而有了是與非呢?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論被浮華詞藻所掩蓋。”不能達到莊子所提出的這個境界的人,通常隻有用反常之舉來表示自己獨特的個性。
人生在世,擁有成就感和滿足出人頭地的願望,幾乎每個人都在内心深處充滿這樣的向往。一般的人通常會直接顯示出他們的目标和追求,而那些緊盯着目标的有識之士,卻常常閉口不談這方面的話題。這在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中是個很普遍的現象,而在當今社會也不乏其人。
大多不滿現實,以狂放不羁、恃才傲物、旁若無人為個性特征,憤世嫉俗,為人耿介樸厚,有高人之風,但寬容不足,機巧圓潤不足,因此為人行事自成一格,既不為他人理解,也不肯屈尊去遷就人。因孤獨而能沉心于個人興趣之中,聰明,鑽研,發奮,持之以恒,終于有了自己的成就,曆史上的司馬遷就是這類人物,不少才華過人的能人異士,常有不同流俗之舉,這些反常習慣,常常讓他們不能見容于世。
三國時張松欲投靠曹操,但曹操卻不能賞識他,曹相府主薄楊修,惜松之才,力勸曹操再見張松。曹雖答應,但為威吓張松而列兵教場,以言激之,誰知張松軟硬不吃,反将曹操奚落一頓,曹操大怒,欲殺張松,幸得楊修等人強谏,操免其死,将張松亂棒打出。張松有心獻圖,不得見納,愛盡怠慢,心中不快,又兼在劉璋面前誇下海口,自感空手而歸面上無光,随過荊州拜訪劉備之心。劉備待之以上賓之禮,虛心求教,臨别之際依依不舍,潸然淚下。張松感劉備之寬仁愛士,随推心置腹詳陳利害、力勸劉備西取西川,以建成大業,将西川地理圖獻于劉備,劉備後來取川成功,張松獻圖之功功不可沒。這個故事說明,在你心懷大志之時,一定要任人為賢,不可使明珠暗。無獨有偶,被水鏡先生譽為和諸葛亮齊名的龐統,此人在赤壁之戰中,獻上連環之計,讓孫權和劉備戰勝了曹操建立了奇功,隻是此人相貌醜陋,又恃才傲物。他投靠孫權,孫權以貌取人,因之未納,他被諸葛亮推薦給劉備,隻是他又是個天生的矮個兒,劉備本來對他慕名已久,求之若渴,而一朝見面,心中馬上涼了半截,暗自嘀咕:此人其貌不揚,涼必腹中空空,要不孫權怎能不用?便不委重任而胡亂派了個差事,幸虧張飛到龐統常事耒陽巡視,發現龐統果然才能過人,報告了劉備,這才引起了劉備的重視,趕忙請回龐統,向他作揖請罪,并委任他當了副軍師。
自古到今,從表面現象中,分辨出一個人真正内在,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的人貌似溫柔善良,實際上是虛僞奸詐,有的人外表恭敬謹慎,可是卻心懷欺詐,有的人表面上勇敢,而實際上内心怯弱,有的人看上去盡心盡力,而實際上并不忠誠可靠,因此,辨識人心宜采取以下七種方法:混淆他,察看他的心志,以言辭論辯使他困窘,觀看他是否有應變能力,向他詢謀問計,觀看他的見識如何,告訴他災禍困難,察看他的反應如何,用酒灌醉他,觀看他本性如何,請他面對着财物利誘,觀他是否廉潔,要求他定期完成某事,看他是否可靠。
古人指出,從馬的奔跑可以看到馭手是良不是劣。識别人才要在實踐中考驗。天若不降霜雪,就顯不出青松比小草耐寒,地若無山河阻險,還有誰看重康莊大道。在考驗中見強弱,在比較中見分曉。
光審察劍的顔色,邊歐冶子也不一定能判斷劍的好壞,如果把它拿去在水中斬殺一天鵝、大雁,在陸地斬殺馬匹,那連一般奴隸也會毫不猶豫地判斷劍的利鈍。撥開馬的嘴唇和牙齒、看馬外表,伯樂也不一定能判斷馬的好壞,如果給他駕上車,察看它是否能最快地到達終點,那連普通的奴隸也會毫不猶豫的斷定馬的好壞。
所以識别一個人的能力,不能隻看外表,還要觀其行動,察其習慣,才能從本質上了解一個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