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年來,網絡上有多少“新聞”被定義為謠言之前,一度被廣大網友流傳,若深究,則會發現“所有的謠言都是有根據的”。
“謠言止于智者”的意思是沒有根據的話,會被聰明人止息。然而何為“根據”,又何為“聰明”?
網絡配圖
例2000年左右,農村女孩外出打工掙錢回來,濃妝豔抹,衣着光鮮,很容易引得村裡傳出該女孩在外面生活不檢點的“謠言”。
實際上當時女孩在一線城市進工廠打工,正當工作的收入也相當可觀,是在本地縣城工作的2-3倍的收入。然而許多留在農村的人還以為女孩在外打工收入不高,并且從電視上看到的“濃妝豔抹”多是一些生活不檢點的女性,“衣着光鮮”多是有錢的表象,在有限的認知下,就會判斷出這個女孩從事的不正當的工作。并且傳的全村都這樣認為。
網絡配圖
這裡的“謠言”傳播就是有根據的,而所謂能夠支持“聰明”人判斷的一部分信息在女孩身上,一部分在自己不了解的城市。其實即使所有村民,當時都了解一線城市收入情況,也很難判斷這個女孩的收入是否正當。并非如民警調查真相一樣,可以調查相關支持事實的所有證據資料,人們的判斷隻是基于常識!
近日一位專家建議:“建議農民縣城買房,開車回村種地。”然後在網絡上引得一片沸沸揚揚,甚至該專家被廣大網友反對。後來該專家回應,其本意是:“我說的是在不影響生産經營的前提下,可以做的決策。我說的不影響生産經營,指距離不要特别遠,一般縣城周圍十公裡,的确還是可以做到的。”
專家發表的“建議農民縣城買房,開車回村種地”這句話,引起廣大網友争議,相當部分網友都在批判專家。“建議農民縣城買房,開車回村種地”這句話其實本來隻是單純的一句話,其中表達的含義也可以“多角度”解讀:建議“所有農民”縣城買房;建議“适配條件農民”縣城買房;“經常開着車子”回村種地;泛指通勤便利方式回村種地等等。語言,不同于法律邏輯表述,需要咬文嚼字,做出含義範圍的限制。日常我們的語言,都隻是在特定的語境下的表達。即便兩個熟人面對面交流時,都很難實現讓雙方語境完美重合,完全理解對方所表達的語言,而我們對于陌生人的表達,也就更難以完全理解其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網絡配圖
關于這位專家的發表的言論,與上文提到的“謠言”有些類似,但又有所不同。相比于上文的謠言引發于“表象”,專家的“語言”所能展現的信息量更多,但仍舊被廣大網友批判了。“謠言”是消極的傳播,“批判”同樣也是消極的傳播。這些消極信息的傳播也都是有根據的,但也隻是根據有限信息的判斷,而我們在生活中,很難通過語言實現100%含義接收,也很難透過表象了解到100%的真相,但我們的判斷要麼是消極的,要麼就是積極,但卻非“止于智者”。
筆者以為,關于信息片段的“消極判斷”或“積極判斷”主要源于我們日常所總結的“常識”,有的常識信息是“易被刺激的”,有的常識信息是“不易被刺激的”,這就涉及到大腦思維的生理領域的知識了。可以這麼理解:人,對利于自己的信号敏感,對于不利于自己的信号更敏感。社會信息中,大家尤為關心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信号,希望這些信号改變為利于自己的信号。
因此社會上消極新聞,比積極新聞更容易傳播,又因為消極新聞傳播多了,大家的常識也都是對類似現象的消極判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