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立秋養生 立秋時期要注意哪些事宜

立秋養生 立秋時期要注意哪些事宜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7 00:33:23

  立秋,意味着夏天将要過去,秋天即将來臨。那麼在這個萬物收獲的秋季,我們對立秋後的天氣可能很清楚,但要說立秋之後的養生之法,相信沒幾個人能夠了解全面的。那麼立秋之後養生有哪些注意事項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秋高氣爽是為人體最合适的進補季節,隻有在秋季把身體調養好,那麼在寒冬來臨時才可以減少病毒感染,防止舊病複發。那麼立秋後進補應該重點補充哪方面的營養你是否了解呢?

  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立秋養生八字訣:潤燥、補肺、養陰、多酸

  潤燥首選蓮藕

  蓮藕的食用方法“生熟兩相宜”。作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涼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粉紅透明,軟糯清潤,是秋令美味小菜;和排骨炖湯,健脾開胃、營養豐富,适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

  補肺首選杏仁

  杏仁最好與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溫熱時喝;和豬肺一起炖湯,也有滋養緩和之效。當然,當零食吃的烤杏仁也能适當吃一些。甜杏仁和烤過的大杏仁在超市和農貿市場都能買到,苦杏仁一般在中藥店出售,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養陰首選蜂蜜

  蜂蜜可以直接調入溫水中飲用,也可以與鮮榨的果汁混合。将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蓋蒸熟,能補肺陰不足。在涼拌西紅柿等涼菜中加入蜂蜜也很不錯;蜂蜜也可和時令水果相拌,味道鮮美;

  多酸首選葡萄

  葡萄最好整顆吃。葡萄也可以和酒釀、糖桂花等一起熬制酒釀葡萄羹;煮甜粥的時候放一些也不錯。另外,自制家釀葡萄酒,也很美味天然。

  立秋養生關系到方方面面,我們不能隻注重某個單一的養生之法,而應該全面統籌的調養,這樣才會養成一個健康的身體。

  一、精神調養

  要做到内心甯靜,神志安甯,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适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情況。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适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

  《素問·髒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适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适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運動調養

  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後,于室内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腭,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複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酷熱的夏季,人們最期盼的就是秋季的到來,今天正是立秋,立秋後氣溫還是比較高,但是立秋的風比夏季風涼爽,夜晚也比較涼,立秋養生要注意調理脾胃、防秋燥,下面我們來看看立秋養生的一些注意事項。

  1、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後,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适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内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内多餘的酸性代謝産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2、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後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内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複。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适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複,如芡實、山藥等。

  經過炎熱的夏天之後,因為身體損耗特别大,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大多有各種各樣的小毛病。特别是脾胃虛寒,所以在選擇食物時,就應該避免吃寒涼食物,如梨,西瓜等。

  3、着重養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隻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症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欲減少,舌質淡就屬于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于血虛體質。可以用當歸、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炖雞湯、炖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幹,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4、調節心情謹防秋燥

  人們在夏季酷熱大汗之後,常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内營養及水分不足。而進入秋季之後,天氣漸涼,氣候幹燥,因此極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幹燥,易耗津液。常見口幹舌燥、鼻澀咽痛、皮膚幹枯、大便幹結、煩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之為“秋燥綜合征”。

  老年人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适應性和耐受力較差,更應重視預防。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清燥、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立秋後基本上是以溫燥為主,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的炎熱天氣,這種天氣很容易令人心情煩躁,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

  要做到内心甯靜,神志安甯,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适應秋天容平之氣。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5、食品、衣物需防黴變

  立秋之時降雨增加濕度大,天氣悶熱,食品、衣物很易發生黴變。一般來說,如果氣溫達到35℃以上,而相對濕度也會增加,這就很容易産生黴變。食用黴變的食物後會發生胃腸疾病,如腹瀉、嘔吐、腸炎和痢疾等。

  易黴變的食物有:面包、蛋糕、熟肉、魚蝦、奶、雞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類等。衣物、床單、被褥發生黴變,同樣會導緻皮膚過敏。需要提示的是,封閉式包裝的熟肉打開後,一天内應吃完,如果時間較長,在沒有确認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後才可食用。牛奶變質一定不能喝。黴變的大米、面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

  6、需防“空調病”

  立秋後,辦公室的空調照舊,但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隻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姜茶。身體虛弱者,可在辦公室備一件外套“避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