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發源地是中國。
在中國,茶是日常飲品,從正規宴席走入尋常百姓的家裡,茶,是招待客人的一種儀式;潑墨作畫,撫琴吟書,茶,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不可或缺。
茶亦有道,但真正懂得茶道的恐怕沒有多少人,耕而陶所著的《懂點茶道》一書很值得讀一讀。
作者對茶有着比較全方位的認知,從茶的味道、茶的寒性、茶的濃度、茶的名字、茶的顔色、茶的采摘制作工藝、以及茶的健康飲用,泡茶之水的擇優選擇,科普了茶的一些基本的知識,書中引用了許多古代文人墨客關于茶的描寫,旁征博引,我們可以看到茶的悠遠曆史,在袅袅茶香中遊曆中華文化,書中自有暗香來。
《懂點茶道》可謂是一本色香味俱全的書,裡面精美的插圖,體驗一葉茶的生命軌迹,杯中的茶湯浸潤口舌,茶道的悠遠綿長,學習貴在有恒。
百姓日常中的“茶米油鹽醬醋茶”,為什麼把茶放在最後一位呢?這本書提出了一個比較有趣味性的問題,估計很多人都不曾想過這個排序的原因吧,因為“茶不是生命延續的必需品,茶是在吃飽喝足,滿足了“活着”這個前提後才需要的”。
有這種底層邏輯,我們自然而然地推斷: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是生活的奢侈品。因為但凡追求生活質量的人都會品品茶,不止步于“消食解膩”最原始的功效。衍生出“琴棋書畫詩酒茶”,賦予了傳統文化的色彩,更是彙集了中國元素的滲透與傳承。
在唐代,茶對陸羽說:“啜苦咽甘,茶也”。茶一入口有苦味兒,咽下去會回甘,這就是茶。陸羽很有見地,這句話不僅在物質層面對茶做了定義,也賦予了茶哲學層而上的含義。
茶樹葉片所獨有的咖啡堿,是口感發苦的根源,作者的解釋是植物自身進化而來的自我保護機制促使其分泌出來的物質,而由苦回甘升華出的哲學也是一種無畏的勇敢,否則,人類便如自然界的小蟲子一樣嘗不到茶的本來味道了。(人們把咖啡堿作為植物殺蟲劑。)
回甘不是單一的人體味蕾的感覺,它是苦味與甜味的一種對比效應。茶湯入品後,片刻之間讓口腔局部肌由收縮到恢複原狀,在這一過程中“咖啡堿苦味沖擊的雙重作用讓口腔産生錯覺反應。”
《懂點茶道》傳遞出:由錯覺提煉出來的哲學思維也是刹那間的事,淺顯而不簡單。
茶,有兩次生命。
長在茶樹上的葉子,經由自身的生長,吸收陽光雨露,由芽長成葉子的過程是一段生命的曆程。
采摘下來的嫩綠的葉子,經過人工的”殺青、揉撚、發酵、烘幹“成為人們口中茶葉,當遇到開水後的舒展是它的第二次生命。
”茶水之歡“是茶葉最精彩的綻放,在沸騰的開水裡把自己的潛質釋放出來,”浸泡一次就成成熟一次,成熟一次就衰老一次,最後展露出本真的葉底“。
濃淡,似人情;滋味,像風景;浮沉,如世事。
茶葉的軌迹像極了人的一生,坎坷繁華之後歸于平淡。”人生若茶,茶若人生“,真實的寫照。
是水,喚醒了茶葉的複蘇,讓茶葉重生;而茶葉又豐盈了水,讓水着色甘美,不再單一。
相互成就的過程,取決于茶的優劣,也取決于水的純淨。
陸羽在《茶經》中說:”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茶聖陸羽将水分為了上中下等,毋庸置疑,不同等級的水泡出的茶湯的口感自然不同,差異就在滋味的醇厚,回味的強弱。
茶不能決定自己生長在哪棵茶樹上,不同的經緯度,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日曬雨淋産生不同的茶;茶也決定不了自己遇見什麼等級的水,但能不能能讓茶散發出最純粹的香,取決于沏茶的人。
一碗茶水裡的深意,《懂點茶道》講述的是茶文化,更是我們執着的生活态度。
喝泡好茶,足以慰風塵。
悅讀時光,閱讀精彩,關注@墨默天地在時光中漫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