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莊子内心澄澈空靈

莊子内心澄澈空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09:24:54
莊子:世俗的好惡,掩蓋了人世的真理,實則愚昧。

莊子内心澄澈空靈(莊子世俗的好惡)1

為人處事中,拿世俗的好惡去推斷人間的真理,這本身就是一個愚昧而無法通達的過程,但是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一種狀态卻時常存在于很多人身上。

世俗的好惡,并不一定會代表真理,并非是很多人擁護的結論就一定是真理,并非是所有人推斷的事情,都可以真正的去相信以及奉行。

世俗所認同的一個觀念,未必是真正對的一個觀念,因為世俗也存在着群體的一些弱點。

在世俗的觀念蠱惑之下,一個人仍然能夠以清醒的狀态,堅持一些真正的真理,這才是一個智者。而且這也是能夠引領衆多愚昧之人,不斷前行的一個最好的榜樣,即便是受到了世俗的質疑和嘲諷,仍然不為所動,堅持自我内心所堅持的能量,這便為通達之人。

莊子内心澄澈空靈(莊子世俗的好惡)2

在《莊子》一書中,莊周就引用了以世俗好惡,來讨論真理的一個謬論,說明了道德論得不到實施的一個原因。

世俗所認為的忠臣孝子,在莊子看來,未必是真正的忠臣孝子。因為有的人為了襯托名譽而假裝孝子,就像有一些人故意給自己留下好的名聲,為了引起父母的偏愛,一味的僞裝出僞孝以及愚孝的狀态。這并非是個例,而是存在于很多人身邊,然而這也并非是真正的一個智者。

莊子在這一本書中就感歎,真是因為世俗的眼光,導緻很多人逐漸的失去了自己本來的面目,也失去了純真的天性。要知道真正的真理,一個人對于父母的孝,對于國君的忠,不是做給别人看的,是做對得起自己内心,對得起良心的事情。

《莊子》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孝子不谀其親,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

就是說:孝子不奉承父母,臣子不奉承自己的主子,這是最好的臣子和兒子。假如說自己的父母所說的話,就認為是正确,父母所做的事情就認為是良善,那麼這種人就是不孝之子。君子所說的話就認為正确,認為的好就認為好,那這就是不孝。

莊子内心澄澈空靈(莊子世俗的好惡)3

其實莊子在這裡讨論的是一個愚孝的狀态,在世俗的觀念中就認為:需要對父母百依百順,在照顧父母的生活之後,完全的順應父母的意思,不違背父母的觀點就認為這是孝。

這一個觀點看似是一個非常正确的狀态,但是實則存在着很大的問題,也存在着愚孝的狀态。那麼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态度,不明是非,百般順應的時候,這也是世俗觀念所誤導的一種狀态。

如果說父母的言行存在着觸碰底線以及道德的事情,子女仍然跟随其後,無條件的服從和順應,不懂得指出父母的錯誤,其實這本身也是一種最大的不孝。

然而世俗之人并不懂得這個觀點,大多數人為了順應父母的意思,為了成全自己孝順的名義,隻是一味的陷入在愚孝的狀态之中卻不自知。父母認為對,他就說對,一味的對于父母阿谀奉承,這豈不是陷入了愚蠢的思維之中嗎。

針對于這一件事情上最合适的一個狀态,就是能呈現真理。無論是對自己的父母又或者對于自己的君主,當對方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的糾正,當對方的言行出現偏頗的時候,能夠指出他的問題。

莊子内心澄澈空靈(莊子世俗的好惡)4

不會受到外界世俗的影響,即便是承受着外界的指責,也能夠各言其情,以合理的狀态呈現出适當的品行。

大多時候,正是由于世俗的觀念,從而影響了事物本質真理的一個存在。

就好像《莊子》中所說的一樣,之所以産生這種狀态,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大多數人失去了純真的本性,失去了本來真正的面目,掩蓋自己的良心,僞裝出一些面目給别人看。在這僞裝的一個過程中,無形之中就掩蓋了真理,也正是很多人都被世俗所蠱惑,所以這就是最應該摒棄的一種狀态。

世俗對于真理的掩蓋,讓很多人局限于其中無法自拔。

《莊子》中說: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最大的迷惑,是終身不覺悟,最大的愚昧,是終身不知曉。

莊子内心澄澈空靈(莊子世俗的好惡)5

有一些人因為世俗的蒙蔽,喪失了純真的本性,當他意識到自己這樣的一個問題,那麼他就不算是真正的愚昧。最愚昧的狀态,是陷入這樣的一種思維中不自知,甚至知道了并不改正。這就是愚昧罪嚴重的一個狀态,這一切其實都是徒勞,莊子就說可是現在天下人都陷入迷惑之中,這不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嗎。

《莊子》天地篇章所說的這樣一個例子,借由漢蔭丈人和子貢的一番對話,來指出的一個問題。

大多數人由于機巧之心一味的去求取,由于執着于生命中所謂的捷徑,在求取的過程中無形之中就陷入了一段愚昧的狀态。喪失的是自己曾經純真的本性,但是在這樣一種狀态之下反而不自知。

然而大部分人,在這樣一個狀态之下并不自知,還一味的去追求自己内心所認為的那些執念,無法從中自拔。當最後意識到事情進展到無法改變的局面時,或許才醒悟,但是在這樣一種狀态之下,為時已晚,自己所種下的苦果總要自己來嘗。

莊子内心澄澈空靈(莊子世俗的好惡)6

所以人在塵世中,需要具備一種明鏡一樣的内心,防止自己陷入愚昧之中,防止自己被迷惑之後,仍然不自知。

在這個世間,想要真正的有一番成就,想有一個不凡的成績,需要具備的一個最重要的心态,首先就能就是跳出世俗之外去考慮事情,不要讓自己的思想成為世俗的一種愚昧之中。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師古不師今,舍舉世共趨之轍。依法不依人,遵時豪恥問之途。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以古代的聖賢為師,不以現在的人為事。舍棄現在都趨向的處世之道,依照自我的一個道理,不依靠别人,走當下的成功之人不願問津的道路。

這就是所謂的堅持自己的道路,追尋自己内心的一個純真和清靜,不以世俗的觀念愚昧自己的自身。無論是為人處事也好,或者追求成功也好,應該另辟蹊徑才能獲益匪淺,這是《莊子》的世俗與真理的比較,給我們為人處事最好的一種啟發智慧。

莊子内心澄澈空靈(莊子世俗的好惡)7

現在有很多人,當自己的言論受到别人質疑的時候,大多數人都無法堅持,因為世俗的觀念太過于強大。即便自己堅持的是正确的道路,但是也很難在受到嘲諷和質疑之後,仍然堅持自己的底線。

一般而言,真理其實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如果自己的見解是合乎正理,合乎正義的,而且對整體有幫助,就必須“擇善固執”,不能搖擺自己的内心。

隻要能證實自己的言論是一種真理,那麼即便是違背了世俗的觀念,那又能如何?最重要的是這樣的一種智慧能擺脫愚昧,讓自己走向一個純真的道路之中。

《莊子》說,高雅的音樂世俗的人是不能欣賞的,民間小曲,世俗的人聽了便會欣然而笑。被崇高的言論聽不進世俗人的心裡,至理名言也不會從世俗之人的口裡面說出來。

就好像有這麼一句話,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面,那些看似耿直,不同流合污之人,他們往往掌握的是大多數人不曾達到的一個真理的狀态。

莊子内心澄澈空靈(莊子世俗的好惡)8

在我們身邊,有一些人陷于獻媚趨勢之中,卻不認為那是阿谀奉承,與世俗之人同流合污,是非觀念相同,卻不認為自己是世俗之人,這就是最大的一種愚昧了。

而針對于那些故意違背真理來迎合世俗的人來說,就更要改正這樣一種狀态了。當你以術的技巧企圖赢得他人尊重,企圖來赢得世俗認可的時候,你所僞裝出來的虛僞,并不能達到你所企圖的目的,當你企圖以虛僞去蒙蔽世俗的時候,真的是很危險的。

而真正的有智慧的人,是能夠保持自己内心的那一份耿直,不受世俗的蠱惑和蒙蔽,依然堅持自我内心的真理,這樣的人才能在最後取得一番成就,也能在最後保持一顆純正的本心。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以國學智慧修身,改善自我品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