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列舉五大石窟

列舉五大石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2 03:57:52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的開鑿,從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一直延續至元代,前後持續約1000年。該窟坐落于大名鼎鼎的,河西走廊西部盡頭的敦煌市郊。曆史上,莫高窟在最鼎盛的唐朝時期,足足有千餘洞。不過,在曆經朝代更疊之後,現存洞窟735個,保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尊,唐宋木構窟檐5座。

列舉五大石窟(一文解析四大石窟特點)1

  莫高窟集壁畫、彩塑、建築三種藝術分類形式于一體,乃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屬于稀有的文化寶藏聚集地。故而,莫高窟在中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享有崇高的曆史地位!此外,因莫高窟文化、藝術價值極高,屬于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于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産。

  受敦煌莫高窟所處地帶的岩質,不适合雕刻之影響,莫高窟的造像,多是以彩塑(泥塑)、壁畫為主。一般而言,洞窟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将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總體來說,莫高窟的壁畫、彩塑(泥塑)、建築三種藝術形式;數壁畫最為燦爛和輝煌,彩塑次之,建築最後。當然了,這不是說莫高窟的彩塑和建築不夠好,而是說,相較于燦爛輝煌的莫高窟壁畫,莫高窟的彩塑和建築,要稍稍遜色一些。很顯然,就藝術特色和成就來說,敦煌莫高窟顯然更側重于,絢麗燦爛的壁畫藝術!也就是說,莫高窟的最大特點,就是擁有絢麗且燦爛的,極具文化、藝術氣息和想象力的壁畫。這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于畫在石窟中的飛神——敦煌“飛天”了。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始鑿于北魏興安2年(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遷都洛陽之前(494年)。不過後續,造像工程時常有之,一直延續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間(520~525年)。該石窟坐落于,山西大同以西的武周山南麓,因處于最高處,而得名雲岡。該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1000米,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分為東、中、西3區。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現存,大小造像計59000餘尊;其中,最高的17米,最小的僅2厘米,佛龛約計1100多個。

列舉五大石窟(一文解析四大石窟特點)2

  雲岡石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同時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有鑒于此,200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雲岡石窟的石刻,根據開鑿的時間來看,風格各有不同,具體大緻可分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的石刻,“昙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渾厚、純樸之西域情調。中期的石刻,則以裝飾華麗著稱,且複雜多變,象征着北魏的富麗堂皇。晚期的窟室,雖規模較小,但比例适中,且人物形象卻清瘦俊美。最終,正是這種風格,引領起了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瘦骨清像”之審美風潮。

  雲岡石窟的曆史文化價值很高,其所展示出的北方佛教内容,成為了研究中國北方佛教史的重要資料。而且,雲岡石窟作為國内大型石窟中,少有的一個朝代完成的石窟群,對研究北魏文化、曆史、藝術、民俗等,極具參考價值。相對來說,雲岡石窟堪稱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雕刻藝術之寶庫。《中國石窟藝術》一書,對包括雲岡石窟在内的中國石窟藝術,做了詳細介紹和總結。對此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更重要的是,雲岡石窟的石刻,形成了“雲岡模式”,開啟了石窟藝術之“中國化”進程,可謂意義非凡。也因此,北魏時期,受雲岡石窟之影響,莫高窟、龍門石窟中的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雲岡模式”。很顯然,“雲岡模式”是雲岡石窟的一大特點。此外,雲崗石窟還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其石刻壯麗,且具有宏偉的氣勢!。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曆經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隋朝、唐朝、宋朝等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其中,連續大規模營造時期,達400餘年之久,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該石窟坐落于河南洛陽,因地處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開鑿的龍門山,“魚躍龍門”之地,而得名。總體來說,龍門石窟在唐朝時期達到極盛,終于清末。因年代較早,建造時采用的大量彩繪,今已褪色。 現存洞窟像龛2345個,造像11萬餘尊。故而,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也因此,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了“世界文化遺産”、“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繼而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

列舉五大石窟(一文解析四大石窟特點)3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其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屬于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因而,龍門石窟極具皇家氣派和風範,所開鑿的石窟規模龐大,富麗堂皇,且技藝精湛。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雕刻的盧舍那大佛。 需要說明的是,龍門石窟不僅有天竺、新羅等外國人開窟造像,還對外國寺廟的造像藝術,産生了很大影響,諸如倭國奈良東大寺、 韓國石窟庵等地的佛像,均受龍門石窟所影響。

  應該說,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遠承天竺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範。基本可以确定,其是在融合了,魏晉、南朝、隋唐時期的,先進深厚的漢族曆史文化的前提下,才開鑿而成的。所以,其從一開始,就融入了民族審美意識及悟性。最終,龍門石窟之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世俗化的趨勢,成為了中國石窟藝術變革的“裡程碑”。最終,龍門石窟以自身系統、獨到、精湛的雕塑藝術語言,以其皇家雕刻之宏大氣派,成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很顯然,極具皇家氣派、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氣勢磅礴、雕刻技藝極其精湛,乃是龍門石窟的特點。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坐落于,甘肅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高142米孤峰,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該石窟始建于後秦(384~417年),大興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不過,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西魏文帝--元寶炬之皇後乙弗氏死後,在這裡開鑿麥積崖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在此處,為亡父建造七佛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此處建“敕葬神尼舍利”塔。

列舉五大石窟(一文解析四大石窟特點)4

  再之後曆經大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麥積山石窟仍有不斷的開鑿擴建。曆時1600餘年後,麥積山石窟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因曆代地震等緣故,麥積山石窟中部山崖崩塌陷落,自然分為東、西崖兩部分。現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2014年6月,麥積山石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

  應該說,麥積山石窟藝術,是以其精美的,具備強烈的民族意識的,以及世俗化的泥塑藝術,而聞名中外的。故而,曆史學家範文瀾,将麥積山石窟稱作是“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通俗來說,麥積山石窟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這裡大大小小的雕塑,體現了1600餘年來的,古中國各個時代的塑像的特點,見證了中國泥塑藝術的發展和演變。很顯然,麥積山石窟,是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不用多說,麥積山石窟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其雕塑,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趨向。(來源:漢字乾坤百家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