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中國古代女子怎麼過“七夕節”

中國古代女子怎麼過“七夕節”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26 17:43:22

  古代女子“乞巧”圖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銀河的日子。故時人亦稱其是中國的“情人節”,而中國古代則稱為“女兒節”或“乞巧節”,并留下許多别緻有趣的風俗。

  七夕這天,江南一帶的女子都要以槿樹(做菜園或家院籬笆的矮樹木)葉洗頭發。

  相傳,這天晚上織女會在銀河洗發去會牛郎。織女對牛郎一年的相思之淚,都灑落在那槿樹葉上,開出淡紫、粉紅或潔白的花兒。

  所以,到了那天,江南的女子,都會挎着竹籃子去采摘槿樹葉,再把它揉碎,用它的汁液洗頭。

  在七夕夜深人靜之際,少女們還會躲到葡萄架下或槿樹籬笆旁,相傳可以偷聽到織女相思的哭泣聲。有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紮紮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另如雨。

  元朝京城一帶在這天要将嫁出的女兒接回娘家過“七夕節”。“宮廷、宰輔、士庶之家,鹹作大棚,張挂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占蔔貞咎,飲宴盡歡,次日饋送還家。”(《析津志》)

  相傳牛郎織女又合稱“靈匹”。唐代詩人李峤《奉和七夕應制》詩曰:“靈匹三秋會,仙期七夕過。”因此,古代民間又将七夕稱為“乞巧節”,女子們便在這天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巧”:

  一曰蔔巧

  “蔔巧”即蔔問女孩子将來是否心靈手巧、巧到何程度?《開元遺事》有載:唐玄宗與諸妃每至七夕晚上,便會聚集清華宮就宴,讓宮女們将蜘蛛放進一個小錦盒裡,察看蛛絲的細密,用以蔔問巧的程度如何。《夢梁錄》則說,南宋杭州“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着新衣。富貴之家,于高樓危榭,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又于廣庭中設香案酒果,遂令女郎望月,膽鬥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銀小盒兒盛之,次早觀其網絲圓正,名曰‘得巧’。”

  二曰賽巧

  民間女子們比賽穿針引線,誰穿得快,誰便得巧。《荊楚歲時記》說:“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榆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杭州一地則以面粉和糖,制成各種形狀的小果,再以油煎之,名曰巧果。向晚陳于庭中,佐以蓮蓬、白藕、紅菱之類。對目穿針,祈織女賜以巧技。有詩曰:穿線年年約比鄰,更将餘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

  三曰乞巧

  七夕前一天,女孩子們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放置露天一夜,再在太陽下曝曬半天。中午時分,每人将繡花針(或用新掃帚梢頭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後觀察針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動如雲,或成物形而巧妙者,被認為是“巧得巧”。如果針影或粗或細或直,毫無花樣者,便認為是“乞得拙”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