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孟子講思想修養的原則

孟子講思想修養的原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03:18:13

孟子講思想修養的原則?孟子一方面對國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同時對不是國君的人們也提出了一套高标準與嚴要求,這被奉為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内容,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孟子講思想修養的原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孟子講思想修養的原則(孟子對正人君子的高标準嚴要求)1

孟子講思想修養的原則

孟子一方面對國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同時對不是國君的人們也提出了一套高标準與嚴要求,這被奉為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内容。

孟子的性善論,是他的全部思想的基礎,也是後來宋明理學和心學的根源所在。

首先,他認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

如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不學而能而知,就是人的本性,這是天然如此的,不需後天的學習才會有的。而天性就知愛親和敬長,這就是善的表現。所謂的善還有多種表現:

又說:不忍人之心,四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這四種心,都是人性善的表現,發揮出來,就是仁義禮智的道德。所以孟子認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之善的,隻要保持此種善的本性,仁義禮智以及仁政等等,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但是,現實中不是如此,他認為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人們不知求而得之,反而使本有的善性喪失了。因此他主張存心養性,以保持本有善良本性。

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孟子進一步提出人要修養自己的心性。所謂存心養性,就是孟子的心性論。

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這裡提出了盡心,存心,知性,養性和事天,立命。這就是孟子心性論的基本内容。

所謂盡心存心,就是保持善心,所謂知性知天,就是懂得人的天性為善。所謂養性,就是修身修養以使天性不失。所謂立命,就是憑着本來的善良天性,而完成人的一生。

如他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就是本來的善良天性,沒有放失的人性。

如何養性養性,他的方法即寡欲:

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這樣的克除欲望的養心修養方法,後來就發展成宋明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

他還認為,對此種情況有的人認識到了,有的人沒有認識到,這叫: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如果是對此有清醒認識者,他認為就是先知先覺: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

他們的責任就是使後知後覺的人也覺悟起來,懂得此理,并且還要實行于現實政治之中,即所謂的仁政,而給整個社會帶來利益:

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又說: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盡心上)又說: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此外,先知先覺的人,不是一勞永逸的,他以為:我養吾浩然之氣。這樣的養,是一生不可終止的,一時不可停止的。

同時,他認為這也是每個人都可做到的,所以他說:

人皆可以為堯舜,

都可以成為聖人。但不是容易到達這樣的境界,要經一生的養心養性。

如何修養心性:首先是養氣和知言(辨志)。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也,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心可能被放跑了,所以要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宋明理學家發揮這種思想。内在本性的修養。

存其心,養其性,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矣。天性,又稱良知良能。307。王陽明發揮之。緻良知。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财富美色,不能解憂。有正氣,可以解憂。

萬物皆備于我,就是此正氣養成之結果,對于萬物,有清醒的認識,無論萬物如何複雜,我都能不被迷惑,并不是象很多人解釋的那樣是所謂唯心主義。

人的風度氣度也自然與衆不同: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粹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樣的大丈夫,要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道,這是其任務。

士的任務就是治國,為君主的效勞。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是從勞動分工的角度說的,以禹為例。

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堅持原則,不同流合污。同流合污,亦孟子名言:341: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故曰德之賊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然而有餘裕哉。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要批判他認為非正道的學說。155: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将相食,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天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以将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本是伊尹的話,引為己志。

自身修養方面的内容,

繼承了孔子關于君子修養的思想,故為後來的封建統治者及士大夫們,所特别看重,成為後代儒家思想中對于士大夫們影響最大的内容。這方面的内容很多,有非常有名的句子,不具體解釋。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這是說孔子是最偉大的人。

無恻隐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醜上。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公孫醜上。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公孫醜上。成語,與人為善。與人為善,是與别人一起來行善。

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公孫醜下。

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公孫醜下。

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滕文公上,是說士的學問道德隻應由低到高,不應由高到低。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

對于廣居正位大道的解釋,朱熹說:“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

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仕者,與鑽穴隙之類也。滕文公下。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離婁上。不虞,意想不到。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上。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離婁下。

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戳民,則士可以徙。離婁下。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離婁下。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離婁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離婁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離婁下。

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離婁下。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離婁下。養,教養。熏陶。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離婁下。

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離婁下。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萬章上。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萬章上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萬章下。

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萬章下。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萬章下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刍豢之悅我口。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遊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于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于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銳者,其退速。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為此,孟子說出了許多名言名句,流傳至今:

五十步笑百步,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解民倒懸,

事半功倍

揠苗助長,

吾養我浩然正氣,

天時地利人和,

出於其類,拔乎其萃。

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心悅誠服。

為富不仁,為仁不富。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是從勞動分工的角度說的,以禹為例。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後來的中體西用,由此而出。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私淑,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私淑弟子。

熊掌與魚不可兼得。在生與義二者時,則舍生而取義。

杯水車薪。仁之不勝不仁也,猶水勝火,為仁者如杯水,以之求不仁如車薪,不用說水不勝火,是水少而火大。隻要把水養大,就能救火。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有三樂,此樂之一。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遊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棄之如敝屣。堯棄天下如棄敝屣也。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春秋無義戰。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

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而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士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