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識讀」第一輯:與人有關的部首及篆字(22):耳、聖、聽
文/圖|王萬平
在上期《篆字識讀21:看、眠、瞬:眠字民冥要分清,舜與寅天差地别 》一文裡,我們解讀分享了與人有關的篆
字“看”、“眠”、“瞬”,有興趣的朋友可翻看。
今天我們繼續解讀分享《與人有關的部首及篆字:耳、聖、聽》。
64、耳
64、耳讀音:ér,而止切。
《說文解字》:主聽也。象形字。
甲骨文,十分形象地描繪出一隻耳朵的形狀。
金文,沿襲了甲骨文的形體,都為描摹人耳之形,無異于簡筆畫。戰國文字,基本沿襲了甲骨文的第三種形。
小篆,基本沿襲了戰國文字筆畫規整,但向下一筆拉長,頗失其形,已經不太像耳朵的樣子了。
65、聖(聖)
65、聖(聖)讀音:shèng,式正切。
《說文解字》: 通也,從耳呈聲。
本意是指聰明的人。後來指其有最高尚智慧和道德的人。
聖,其字形由“耳”、“口”、“人”構成,表示耳聰口敏。在古文裡,“聖”、“聽”是同一個字,所謂兼聽則明。
甲骨文,“耳”、“口”、“人”構成,“人”上有大耳,強調聽覺敏銳。
金文将“耳”、“人”演化為一體,突出了“口”字,強調了聲音的來源是人的“口”, 即語言,而非自然界或其他器物發出的聲音。
戰國文字又将“人”演變為“壬”,且二者結合,構成“呈”字,“呈”為“呈現”, 即“進言”。旁邊一隻大耳朵聽着,表示聽的重要性。作為聖人,聽别人的忠言很重要。
小篆延續了戰國文字的形體。
66,聽
66,聽讀音:tīng,他定切。
《說文解字》:聆也。
甲骨文字形“聽”與“聖”同源,都以從“人”、“耳”、從“口”會意。一隻耳朵旁邊有一張或兩張嘴在說話,表示用耳朵感受聲音的意思。後來
從“耳”、“口”為“聽”(聼)字。
金文基本沿襲了甲骨文的形體,從“耳”、“口”或加“生”為聽符 戰國文字演變為從“耳”、“壬”、“悳”(dé)聲。“悳”同"德"。小篆沿襲了戰國文字的形體,變得更為複雜。
您好!
感謝觀賞、點贊、關注、轉發!
我是王萬平,古琴、書法職業教師。讀書、彈琴、寫字,略有心得,願與您分享交流。您有任何批評、意見及建議,歡迎留言,我們共同探讨,共同學習。謝謝!
篆字解讀往期圖文:
《篆字識讀20:衆、省、覓,勸人反省位高減省,文字有趣值得玩味 》
《篆字識讀19:目、眼、眉,就是先民創作的形象生動的簡筆畫 》
《篆字識讀18:走近衙門或面對官吏,你隻能低頭或伏地,千古不變 》
《篆字識讀17:頭痛心煩,登高極目天朗氣清;夏是一隻多足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