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另外還有很多以“清明”為題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七絕《清明》。
清明是什麼時候?二十四節氣之清明的由來與含義
清明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将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隻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于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并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于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并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隐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着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将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複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并将楊柳挂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将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诏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遊、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别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别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茔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隻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裡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的氣候特點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
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并非如此。特别是華南西部常處于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産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禦。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内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将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适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産區已陸續開采,應嚴格科學采制,确保産量和品質。
清明的習俗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贈,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别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遊。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内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随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蹴鞠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現在我們叫足球。
掃墓
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挂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圹茔,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并相傳至今。到了當代中國社會墓葬已大多改為方形小石室的公墓。有《清明》詩雲:“乍溫複凊雨如麻,郊野草青行迹加。或向陵園尋志石,思親敬獻墓頭花。”(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别。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隻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于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制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并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锞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于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茔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征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
祭拜
祭拜,有的給先人叩頭行禮;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筝,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穑”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号”。
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隻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讨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衆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蕩秋千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桠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闆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别是兒童所喜愛。
放風筝
放風筝,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筝下或風穩拉線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筝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植樹
清明是在寒食後的一天,屬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草木吐綠的時節。悼念之後當仰起頭邁向未來,冬天之後就是春天。人們在寒食之時,祭祀哀思;寒食之後,就出去踏青、放風筝、蕩秋千,插幾枝柳,看它日後成蔭。而且在寒食之時,偶爾會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燒掉了;寒食過去,清明到來,是時候多種些樹木補上了。先人的精神,當像山上的樹木,是長青的;人的生命,也當像新種下的樹木,在這春風中成長、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國傳統的植樹節。清明商機無數——袁孝沖。
清明節是集人們懷念與感恩的傳統民俗節日。通常人們在清明前或清明時,為革命先烈敬獻花圈,為逝去的親友掃墓祭奠,為先祖先宗燒香祭拜,以表達敬意、孝思和哀思。但是這個重德、重孝、重恩的傳統節日,如今已融入了商業的元素。
“隻要精心構思、打造,沒有繁榮不起來的節日經濟。”随着清明祭品和踏青等需求的深度延伸,這個原本“紀念逝去親人”的節日,至今已有聲有色地帶旺了殡葬品、鮮花、祭祀品、水果、餐飲等相關行業,尤其是旅遊業,它從迅速升溫的“踏青遊”中嘗到了更多的甜頭,中國的“清明經濟”就勢“春暖花開,商機衍生”。
時下全國正在提倡綠色低碳、文明平安的祭奠方式,呼籲市民以供奉鮮花、水果、餃子代替傳統的燒紙、焚香、放鞭炮的不安全祭祀,以獻束花、植棵樹、敬杯酒、唱支歌、吟首詩等健康時尚的方式來寄托哀思,各地政府還大力宣揚綠色文明的網上祭祀。這些祭祀的蛻變,不僅為食品業、文藝事業、花木蔬果業帶來新的商機,還會促成今後網絡經濟的蓬勃發展,以此萌生出更多的網絡商機。
這正是“花須柳眼迎經濟,紫蝶黃蜂送商機”,“清明經濟”正在中華大地上呈現一派"陽春三月好風光"的繁榮景象!清明的商機也正在不斷地被一些商家們“拓荒成蔭”……
碰雞蛋
每到清明,總有幾個小朋友願意碰雞蛋,碰雞蛋就是将兩個雞蛋對在一起,互相捏,看誰能把對方的雞蛋捏破。因為不能吃熱食,所以這個遊戲成了小朋友們的最愛。
二十四節氣表:
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