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實告訴我們,大多不愛吃飯的孩子身體沒有任何毛病,但是孩子為什麼總是沒有食欲呢?其實是作為家長的我們的喂養方式有問題,以下列舉4種使孩子食欲不好的錯誤做法。
一、零食搭配不合理
很多家長的觀念中,經過加工的食品都是垃圾食品,是禁止食用的。但是也有家長認為,隻要孩子适量吃零食沒有任何不妥。其實這兩種想法都不完全對,碳酸飲料、油炸食品、罐裝食品等确實不宜給孩子食用,但是堅果仁、小餅幹、面包等零食對于補充體力是有一定好處的。
家長不僅僅要為孩子挑選健康的零食,還要合理安排零食的食用時間。一般來說,每次正餐前一個小時内都不要吃零食為宜,因為寶寶的胃容量小,吃了零食之後正餐的攝入會很大程度受到影響。
二、千篇一律而不是變換新的菜式
其實有些父母是非常講究營養搭配的,每天的飲食都有一張規定好的菜譜,比如早餐是稀粥配蒸水蛋,中午是米飯配蒸魚和蔬菜,晚上吃骨頭湯面條。乍一看這似乎是一份非常合理的食譜,有魚有肉有雞蛋,還有米飯有面條……但是,你慢慢就會發現,寶寶的食欲變得越來越差。
食譜即使再有營養,吃的時間長了也會覺得膩、不好吃。家長應該将心比心,我們是不是也或多或少埋怨過來來去去就幾樣菜的單位食堂呢?所以如果孩子不愛吃飯,你要考慮一下是不是食物不合胃口,最好能做一些新的菜式,讓孩子不時改善一下夥食。
三、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吃飯的樂趣
細心的家長都會發現,一歲以後的寶寶就會用手握住勺子舀飯往自己嘴裡送了,不過這麼小的孩子的雙手是笨拙的,經常會将飯菜撒一桌一地。一開始家長們可能會比較寬容,知道寶寶這是在學習呢,但是時間長了可能就不會再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一方面是覺得搞衛生太麻煩,另一方面是覺得寶寶自己動手玩心太大,不專心好好吃飯。
但是事實上,吃飯算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自己動手怎麼能感受到吃飯的樂趣呢?所以在這裡建議媽媽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可以準備兩套餐具,一套給寶寶自己用,另一套媽媽用,在寶寶自己吃飯的時候,媽媽可以見縫插針地喂。
四、讓吃飯變成孩子的負擔
常常孩子吃了幾口飯就不吃了,很多媽媽就會忍不住說教:“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呀,你看隔壁小弟弟,人家吃飯多好”,“吃飯的時候專心點,别東看看西摸摸的”。“不好好吃是吧,餓你幾天看看你吃不吃”……
其實兒童的心理都是非常敏感的,家長不論是誇獎還是批評,孩子心裡都很清楚。如果每次吃飯家長都一陣說教,那麼就會讓他打心底感覺吃飯是一件很有負擔的事情,心裡有負擔那麼食欲自然不會好。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護士長李文認為應該從小給孩子營造輕松愉快的飲食氛圍,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樣才不會讓孩子對吃飯有抵觸情緒。
有好心情,才會有好食欲。均衡的營養搭配也是關鍵。所以不要總是怪孩子不吃飯,還要找到問題,從而解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