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如何教寶寶釋放壞情緒

如何教寶寶釋放壞情緒

母嬰 更新时间:2025-02-07 11:01:06

  已經上小學的小石頭身上有兩個特别突出的特點,一是非常聽話,二是容易着急。

  從上幼兒園起,小石頭就是一個乖孩子,每天他都能夠獲得老師的表揚,從幼兒園帶回家的小紅花已經挂滿了他房間裡的整個牆壁,小石頭喜歡自己因為受到老師的表揚而讓爸爸媽媽欣喜時的場景。與一些乖小孩兒不同的是,小石頭回到家中也從不會松懈,他非常聽爸爸媽媽的話,從不違背爸爸媽媽的意願。

  然而,如此乖巧的一個孩子卻常會表現出莫名的急躁情緒。每當達不到成人的要求,小石頭就會顯得極度焦慮。例如,如果晚上睡不着覺,他就會非常緊張,擔心自己因為無法按時入睡而影響第二天起床。每到這個時候,他就會哭着問:“媽媽,我怎麼還睡不着呀?明天要是遲到了該怎麼辦呀?”即使媽媽安慰他,他依然會很擔心。帶着這種擔心,小石頭的睡眠往往很差。而且小石頭的膽子非常小,所有的事情,他都會先問媽媽才做,一旦做不好他就會害怕。他常常問:“這樣做,媽媽會高興嗎?”小石頭最擔心的就是達不到媽媽的要求。對小石頭來說,隻有達到了媽媽的要求,才會獲得媽媽的認可,否則,他将會成為一個不被大人喜歡的孩子。

  臨床診斷:對父母的無限順從讓他失去自我

  經過深入了解得知,小石頭媽媽從小也是一個乖乖女,對父母的要求隻會服從,不會表達出自己情緒。但是工作之後,她的急躁的個性卻開始顯現出來,年幼時沒有表現出來的叛逆與反抗,到了成年獨立生活之後終于爆發了。對此小石頭媽媽自己也很苦惱,她将自己脾氣不好的原由歸因于沒有得到很好的修煉。所以她希望兒子既要繼承自己始終是個好孩子的一面,又無法接受小石頭的急脾氣。在媽媽的種種限制下,小石頭很怕媽媽,他需要努力克制着自己,盡量按照媽媽的要求去表現。

  聽話是他最安全的成長捷徑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被他人評價,這種評價有時就像是一座航标燈,引導着孩子行為方向。特别是父母的評價會随時随地影響着孩子的身心成長。對于小石頭來說,聽話能夠讓他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能夠看到媽媽臉上難得一見的笑容。而一旦有超出父母所規定的标準的行為就意味着一種危險,這種危險表現在媽媽會不高興、不喜歡自己,也預示着自己經過努力獲得的榮譽有可能丢失掉。所以不管怎麼說,聽話是小石頭最安全的成長捷徑。

  他人的認可與表揚讓他無法正視自身的需求

  規則是群體生活得以順利的重要前提,然而規則也有它靈活的一面,并非不可更改。我們看到,小石頭和他的媽媽就像是裝在“套子”裡的兩個人,在“套子”之中,他們的确獲得了好處即他人的認可與表揚。然而也正是這些積極的評價與榮譽,導緻他們無法審視自身的本性和需求,不敢逾越生活規則所劃定的疆界。他們幾乎是生活一種非好即壞的絕對價值觀裡,一點點的出軌對他們來說都是危險的。

  情緒替代了難以表述的思想

  成長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并嘗試将這些思想融入社會之中。可惜的是,小石頭的媽媽從小就缺少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給父母的機會,所以她不擅長甚至不會表述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想法。然而随着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又常常會左右她的行為,當語言表達不暢的時候,她隻會用情緒去表露内心世界。而對于年齡尚小的小石頭來說,焦慮不安的情緒也正是他在現實自我與規則規範之間進行無意識博弈的結果。

  育兒建議:家庭教育要靈活并适應孩子的發展軌迹

  親子教育的原則之一就是家長對孩子的配合。畢竟孩子是成長的主體,未來也隻能屬于孩子自己,成長的動力應該來自孩子自身。作為家長,我們隻有順應他們的成長軌迹,能夠做到配合到位就是最好的教育。然而,很糟糕的是,太多的家長用自己的願望左右了孩子們最原始的成長,用家長的優勢地位控制着孩子的發展方向。

  輕松對待孩子的犯錯誤

  我們總是在不斷體驗錯誤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建立新的行為準則,懂得了如何做出正确的選擇。沒有這些錯誤的積累,成長就會呈現為一種真空狀态,顯得不太真實。就這一點上看,犯錯誤應當是孩子自我成長的一項基本元素,也是一種權利。如果我們不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他們就會因為緊張自己會犯錯而畏手畏腳、心升恐慌。作為家長,應當以寬容接納之心接受孩子的那些或荒唐或可笑的錯誤,再施與引導。斷不可将這些成長必需的錯誤視為如臨大敵。要知道,家長的緊張會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孩子,最終令孩子無所适從。

  像雙兒媽媽不滿意孩子的某種行為時,她不會籠統地責怪孩子。而是把批評限制在孩子的這一行為上,對孩子本身仍舊表示好感。例如她會對雙兒說:“我不喜歡你在屋裡大聲尖叫,因為這樣打攪了别人。”同時媽媽聲音和眼神能讓孩子感覺媽媽是喜歡她的,媽媽這麼說是出于對她的關心。

  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

  人際之間的表達有兩種,一種是表述與他人相一緻的思想,另一種是學會表述與他人不同的思想。我們都知道,後者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壓力,所以很多人都對此心有芥蒂。事實證明,那些沒有學會傳遞自己獨特思想的人,往往是在年幼的時候就缺少表達不同思想的機會,這就像是一種訓練,當我們缺少這類訓練的時候,我們的技能勢必會受到損傷。小石頭和他的媽媽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隻學會了如何迎合他人的觀點,而不會說“不”。所以他們需要重新學習表述自己的内心。作為家長,要嘗試着給小石頭更多的機會,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順應成人的想法。

  解決家長自身的焦慮

  “要想改變孩子,首先要學會改變自己”這是親子教育中很多人總結出來的一條經驗。親子之間長期的互動常常會導緻一種互動模式的存在,這種長期形成的模式,使我們總是習慣于其中慣常的行為舉止,所以要想改變孩子身上的一些問題,成人就需要打破這些既定的模式,而打破模式的基礎就在于成年人的主動改變。當家長的行為舉止發生變化時,孩子自然會随之而發生變化。小石頭的焦慮很大一部分來自于他的媽媽,我們看到,小石頭的媽媽自身也是“順從病”的受害者,所以改變小石頭的過程其實是基于這位媽媽首先改變自己開始。如果媽媽對自己滿意,獲得愉悅感和幸福感,這樣也能把積極、正向的情緒信息傳遞給寶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