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
北方大部地區多晴好天氣
部分地區因降水不足已出現旱象
給農業生産帶來了不利影響
預計未來10天
北方晴熱高溫天氣仍将持續
部分地區旱情仍将發展
需做好抗旱保墒工作
那麼
幹旱是如何定義的?
氣候變暖是否會加劇幹旱的發生?
應如何做好抗旱工作?
幹
旱
說到幹旱
可以說是“同詞不同意”的典型代表
在法國巴黎,6天不下雨就算旱了
在北非利比亞的某些地區
隻要兩年裡下過一次雨就算不得幹旱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埃及
不管降水量多少
隻要尼羅河不發生洪水
當地居民就會覺得遭遇了幹旱
如果說以上對幹旱的“定義”
多半源于民俗人情
那麼從科學上
“幹旱”這一概念亦有不同理解
其中
僅世界氣象組織承認的就有六種:
氣象幹旱、氣候幹旱、大氣幹旱
農業幹旱、水文幹旱和用水管理幹旱
我國是一個旱災頻繁的國家,
每年遭受各種自然災害的農田面積
和糧食作物減産損失中
旱災要占一半以上
電影《一九四二》
描述了1942年河南的那場大旱
資料顯示
1942年河南省年平均降水量
為408.5毫米
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少值
夏季降水偏少尤為顯著
加之氣溫偏高
導緻出現了嚴重的夏秋連旱
不僅河南
這一年全國有三分之二的國土
遭受幹旱
那麼,幹旱是如何定義的?
我國根據本國國情
主要分為氣象幹旱、農業幹旱
水文幹旱和社會經濟幹旱四類
氣象幹旱指某時段内,由于蒸發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現象。
農業幹旱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内,由于土壤水分持續不足而造成的作物體内水分虧缺,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現象。
水文幹旱是由于降水的長期短缺而造成某段時間内,地表水或地下水收支不平衡,出現水分短缺,使江河流量、湖泊水位、水庫蓄水等減少的現象。
而社會經濟幹旱的定義是由自然系統與人類社會經濟系統中水資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異常水分短缺現象。
在四類幹旱中,氣象幹旱是一種自然現象,表現在降水量的減少,而農業幹旱、水文幹旱和社會經濟幹旱更關注人類和社會方面。氣象幹旱是其他三種類型幹旱的基礎。
農業幹旱、水文幹旱
和社會經濟幹旱的發生
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應的影響
其頻率小于氣象幹旱
當氣象幹旱持續一段時間
就有可能發生農業幹旱、水文幹旱
以及社會經濟幹旱
并産生相應的後果
例如農業幹旱
經常是在氣象幹旱發生幾周後
土壤水分不足導緻農作物、草原
以及牧場受旱才表現出來
幾個月的持續氣象幹旱
才會導緻江河徑流減少
水庫水位、湖泊水位、地下水位下降
出現水文幹旱
當水分短缺影響到人類生活
或經濟需水時
就發生社會經濟幹旱
氣候變暖是否會加劇幹旱?
5月18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
《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
過去七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七年
2021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繼續上升
雖然年初和年底的拉尼娜事件
帶來暫時的降溫效果
但沒有扭轉氣溫上升的總體趨勢
當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水平
高出了約1.11℃
全球氣候變暖
确實有利于發生更多的極端幹旱過程
出現的幹旱區域、幹旱事件也會比較多
此外氣候變暖使得蟲害也有增多趨勢
從模式預測來看
在若幹年度上升到一定界限以後
對糧食生産的危害很大
目前幹旱化趨勢
也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
如何做好抗旱工作?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們開始注意到
幹旱不僅僅是一個自然過程
也與人類自身如何應對災害的措施有關
地表水與地下水系統水資源供應量
受其管理方式的影響
使得降水不足與主要幹旱類型的
直接聯系降低
例如,在發生氣象幹旱後
如能及時為農作物提供灌溉
或采取其他農業措施保持土壤水分
就不會形成農業幹旱
但在灌溉設施不完備的地方
氣象幹旱是引發農業幹旱的最重要因素
随着認識的不斷深入
人們防災減災意識的增強
及需求的日益增長
幹旱研究也顯現出交互發展的趨勢
氣象幹旱的監測及預警
正在不斷發展與完善
其目的不僅是為了應對自然災害
更希望能為農業生産、政府決策等
提供更有用的參考依據
針對未來10天北方旱情發展情況
中央氣象台預計未來10天
華北大部、黃淮等地
降水接近常年或偏少
持續少雨天氣将導緻麥田墒情持續下降
需防範農業幹旱和幹熱風天氣
對小麥灌漿和乳熟成熟的不利影響
内蒙古東北部、東北地區東部和北部
累計降水量有15~40毫米
降水過程利于農田增墒
但降水分布不均
東北旱區大部旱情仍難以得到有效緩解
未來十天農業氣象關注重點
專家建議
東北、華北、關中平原等地
應加強春播田管
及時查苗補種
缺墒區域做好抗旱保墒和保苗
盡量調度水源灌溉補水
黃淮、江淮等地需關注墒情變化
防範旱情導緻小麥植株早衰影響産量
同時做好夏糧的搶晴收曬
中國氣象局宣科中心(中國氣象報社)出品
資料來源:中國氣象報中央氣象台
來源: 中國氣象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