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惠東縣鐵湧鎮溪美村,東江客家菜專項技能巡回培訓拉開序幕,專家們不僅傳授技藝,還針對入選國家農産品地理标識的惠東馬鈴薯研發新菜品,以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自“粵菜師傅”工程實施3年來,惠州送技下鄉将粵菜師傅培訓辦到村口,同時通過校企合作、院校開設相關課程與專業等方式,累計培訓粵菜師傅8000多人次,并以美食為媒走出一條鄉村振興“風味”之路, 更在深度融合中注重聚焦粵菜産業協同發展。由是這一工程,在促進城鄉勞動者技能就業、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傳承東江飲食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送技下鄉村民一技在手就業不愁
“如果不是學做了客家菜,我可能現在隻是個文員,每月隻能拿着兩三千元的工資。”惠城區汝湖鎮下圍村37歲的村民歐世改堅信,一個多月前免費參加村裡舉行的粵菜師傅培訓,給她人生帶來轉折點。經過10天的學習培訓,歐世改憑着學到的廚藝技巧,順利找到了一份餐飲工作,一個月能有六七千元,比之前收入翻了一番。”和歐世改一起參加培訓的其他30多位村民,也因為學了一門廚藝傍身,打開了就業的新路。
“‘粵菜師傅’培訓辦到村口,把提升技能作為促進就業的關鍵一招,以小切口推動解決就業‘大問題’。”惠城區汝湖鎮文化站副主任陳志春認為,“這有效提升了農民的就業創業技能,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實用人才支撐。
在惠城區三棟鎮的紫惠農家菜館,客人絡繹不絕,老闆陳偉明忙得不亦樂乎。2019年,陳偉明從惠州城市職業學院中餐烹饪與營養膳食專業畢業後,回家開起了菜館。在這期間,他經常與老師探索具有東江飲食風味的客家菜制作技藝,并結合當地民衆的口味改良傳統的做法,其制作的紅焖豬肉、客家窯雞、碌鵝等東江特色菜深受食客歡迎。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惠州實施“粵菜師傅”工程三年來,像歐世改、陳偉明這樣從“粵菜師傅”工程中實現就業創業、增收緻富的案例越來越多。
3年時間培訓粵菜師傅八千多人次
惠州市人社局二級調研員藍權介紹,為培育“粵菜”技能人才隊伍,惠州市加強平台建設,深化校企合作,打造省級“粵菜師傅”培訓基地和“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各5家,積極開展“粵菜師傅”等中式烹調培訓,推動惠州市城市職業學院等相關職校開設“粵菜師傅”相關課程,定向培養“粵菜師傅”人才。
目前全市有12家中職(技工)院校開設“粵菜師傅”相關專業,在校學生3800多人,其中農村學生占比超過50%。同時在鄉鎮和街道設立15個“粵菜師傅”——“烹饪技能人才培訓點”,定期邀請行業公認、技藝精湛、具有惠州特色的粵菜師傅或高技能人才,常态化開展送技下鄉活動,同步安排就業對接。
“粵菜師傅”工程為惠州培養了一批技能型人才
培訓還延伸到線上,方便學員随時随地學。惠州市城市職業學院還開設“粵菜師傅”廚藝學堂,邀請名廚傳授美食的各種烹饪制作方法和技巧,通過線上直播、短視頻等多種方式在線上平台推送,3年來實現有效傳播超過100萬人次。
“粵菜師傅”工程實施三年來,惠州累計培訓“粵菜師傅”8000多人次,82%以上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
美食為媒鄉村振興走出“風味”之路
在“廣東省粵菜師傅名村”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一場“東江菜廚藝學堂”正在進行,村民廖玉榮拿着筆記本認真記錄,不時拍下糕點師傅制作過程。
墨園村是東江邊的一個“中國傳統村落”。東江流域民衆自古擅用河鮮、家禽、稻米等進行烹饪,衍生出的客家菜與潮州菜、廣府菜并稱“廣東三大菜系”。墨園村民也擅長做菜,曾出過不少聞名國内外的大廚,全村500多人從事餐飲行業。
冬瓜焖鴨肉是惠州龍門龍潭鎮一帶,極具當地特色的鄉村美食
在實施“粵菜師傅”工程中,惠州因地制宜,将墨園村這樣擁有“東江菜基因”的鄉村給予重點打造,“以廚興村”助力鄉村振興。2019年,墨園村獲授惠州市粵菜烹饪技能人才培訓點,墨園村及周邊東江沿岸村民主動報名參加培訓,以東江菜、惠州小吃等特色美食制作工藝為主的培訓課程深受村民歡迎。
廖玉榮參加3期培訓,已籌備在村裡開個惠州小吃店,因為墨園村如今鄉村遊正火。該村黨支部書記劉紅蘭介紹,村委會計劃将生産隊大飯堂舊址翻修打造成東江菜師傅培訓基地,發動墨園名廚們回鄉定期對村民進行培訓,進一步豐富墨園鄉村旅遊元素。
以“美食”為媒,不少沉睡的鄉村旅遊資源得到盤活,惠州鄉村振興之路也越走越寬廣。
深度融合聚焦粵菜産業協同發展
一道菜品,能拉動餐飲、養殖、旅遊、加工、電商和物流等十多個産業融合發展。惠州正在打造“粵菜師傅”産業協同工程,将美食與第一、第二、第三産業深度融合,促進粵菜食材供應、特色農産品産銷,以及“粵菜師傅”培養、鄉村文旅餐飲等産業鍊條逐漸形成,提升鄉村振興發展的後勁。
今年4月,“惠州市粵菜産業供應鍊服務平台”上線。該平台設置了“找供應商、找餐廳、找廚師、探店、供需信息、大廚教你私房菜、求職、企業宣傳、活動、連鎖加盟”10大闆塊,涵蓋餐飲行業整個産業鍊内容,為廣大供應商找商家、商家找渠道、市民找餐廳、企業招工等提供高質量服務,也将帶動下遊文化旅遊、農業生産、食品加工、休閑旅遊、健康養生等産業的聯動發展,形成相互配套、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粵菜師傅”産業協同發展機制。“依托這一平台,可以充分發揮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粵菜食材重要供應基地的效應,加快鄉村粵菜産業食材有效對接,激發鄉村振興的内生動力。”惠州市烹饪協會秘書長範文斌說。
“吃”是鄉村旅遊的重要元素。記者從惠州市農業農村局和市文廣旅體局獲悉,惠州計劃實施“粵菜師傅 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模式,在各縣區鄉村旅遊資源中注入“粵菜師傅”元素,将鄉村美食和鄉村旅遊精品路線串聯起來,培育一批鄉村旅遊粵菜·東江美食點及粵菜·東江美食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在線路中巧妙串聯“粵菜師傅”學員創業店、“粵菜師傅”認證店,讓“粵菜師傅”工程在惠州走出一條看得見、摸得着的鄉村振興“風味”之路。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馬駿通訊員:東江味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童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