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打卡大運河博物館

打卡大運河博物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2 11:52:33

  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将于本月16日正式開放。館内,從春秋至當代反映運河主題的古籍文獻、書畫、碑刻、陶瓷器、金屬器、雜項等各類文物展品1萬多件(套),等待着向公衆展示的那一天,共同講述綿延千年的運河故事。今天上午,交彙點記者再次來到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探訪館内的幾件“大家夥”。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共設置“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2個基本陳列和“運河上的舟楫”“世界運河與運河城市”等9個專題展覽,生動展現了中國大運河在國家治理、文化融合、對外交往、河工技術、交通運輸等方面的中國智慧。

  打卡大運河博物館(來見識大運河博物館裡的這些)(1)

  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展全景展示了大運河的曆史面貌與文化價值,包括滄桑運河之曆史沿革、水利工程之天工巧奪、國家管理之天下轉漕、萬民生業之流蘊風物等部分,對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作全方位的回顧與展望。

  站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最大的一件展品——汴河河道剖面之前,即便是兩米的大個子都顯得渺小。南京博物院龔良院長說,這面河道剖面長25.7米,高達8米,但厚度僅有兩三厘米。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設和布展中,得到了運河沿線城市文博部門的大力支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考古研究所主動提供了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上的這段河道剖面。

  打卡大運河博物館(來見識大運河博物館裡的這些)(2)

  汴河河道剖面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樂濤/攝

  剖面從下到上,是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不同曆史時期的地層,由左向右,則是一條條蜿蜒的白線,“這标出了從唐代開始不同年代裡,汴河河床的走向。”龔良介紹,汴河是隋唐運河的重要河道,當年河上舟楫往來,絡繹不絕。從考古發現來看,距今1400多年的唐代,汴河河道很深很寬,河道底部白線呈現“鍋底”形。此後曆代随着汴河地位下降,河沙逐漸淤積,汴河河道逐漸變窄變淺。到了清代,曾經繁盛的汴河竟成了“小水溝”,到了當代則完全淤積成了陸地。

  為了保持原狀,這段展出的剖面上布滿了很多磚石顆粒,蘊藏着磚瓦、陶瓷、動物骨骼、金屬類生産工具等曆史信息。“一眼千年,這段河道剖面直觀形象地展示了一條運河在千年時光中的流轉和變遷。”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展策展人之一、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學者曹軍說。

  打卡大運河博物館(來見識大運河博物館裡的這些)(3)

  唐代船形磚室墓

  生死相依,一對搬入展廳的墓葬記錄着一段“唐代愛情故事”。2017年,鎮江博物館在大運河邊的大港鎮龍泉村,發掘了一對船形磚室墓。曹軍告訴記者,這兩座墓葬左右并列,出土有開元通寶銅錢、陶壺和碎陶片等文物,鎖定年代為唐朝。兩位墓主是一對夫妻,墓葬之間有甬道相連,反映出即使去了另一個世界,這對伉俪也祈盼靈魂能夠相通。

  有趣的是,兩座磚室墓兩側壁向外弧出,平面形狀像運河上的船。“将墓葬設計成船形,可能與墓主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可能生活在水邊甚至是船上,死後也希望在船形‘陰宅’内得到安息。”曹軍說,為了展現大運河沿線“船形墓”這一葬俗,策展方因此想辦法将重達55噸的墓葬搬進了展廳,進行展示。

  打卡大運河博物館(來見識大運河博物館裡的這些)(4)

  南宋磚瓦窯

  另一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家夥”,是來自宜興市張渚鎮鳳凰村的一座南宋饅頭窯,重達33噸,由操作間、窯門、火膛、窯床、煙道五部分組成。曹軍介紹,宜興水網發達,靠近荊溪、江南運河等多條運河。同時,宜興又是著名的陶都,古往今來,宜興出産的陶瓷器經運河運往全國各地。這座燒制磚瓦的南宋古窯就見證了這段曆史,也反映了古代運河沿線發達的手工業。

  來自鎮江鐵甕城的清代石闆路,清末揚州運河上的畫舫船,複制的運河鐵牛、鎮河寶劍、鎮水神獸蚣蝮……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内,一件件體型龐大的展品,将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為了展現這些大型文物,考古專家和文物保護專家共同指定展陳方案,我們充分考慮了地面荷載,對文物進行加固修複,用最佳的方式來呈現和運河相關的多個重要考古發現,共同講好運河故事。”曹軍說。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于鋒 姚依依

  編輯: 姚依依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