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關“三英戰呂布”,是《三國演義》前期刻畫人物形象最成功的場景。這一戰,不僅成就了劉關張,呂布也因此一戰成名,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無敵。一個場景,完美刻畫了四個人的形象,羅貫中的功力實在是高,确實是妙!
而事實上,《三國演義》隻是一本小說,“三英戰呂布”在曆史上也根本不存在。但是,“虎牢關”确實真實存在的。而且發生過一次著名的戰役,成就了一位千古帝王。
虎牢關的由來 “虎牢”一詞最早出現于《穆天子傳》:“天子獵于鄭,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獻,命蓄之東虢,因曰虎牢。”大緻是說:周穆王在鄭打獵,在蘆葦叢中發現了老虎,勇士們捉住它并獻給天子,穆王命令将它用籠子裝起來,養在東虢。所以這裡稱之為“虎牢”。
大約過了二百七十多年,鄭武公吞并了東虢國,在虎牢之地修建關城,稱為“虎牢城”。
據《水經注》記載:三百多年後,公元前563年,秦國吞并韓國,在虎牢城的基礎之上,修建關隘,稱“虎牢關”。
虎牢關的戰略意義 虎牢關,位于今河南省荥陽市西北的汜水鎮。别名汜水關,成臯關、古崤關、武牢關。
虎牢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它是東西方交通的咽喉,也是曆來兵家必争之地。在冷兵器時代,占領了虎牢關,就等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昔日楚漢相争,劉邦占據虎牢關。項羽在此和劉邦經曆大小戰鬥一百餘次,也未能将劉邦擊潰,反而損耗十分嚴重。正是靠着在虎牢關之戰中的消耗,劉邦才能在硬實力上逐漸占據了上風。劉邦最終能擊敗項羽,可以說不完全是韓信的功勞,虎牢關至少要分一半。
虎牢關一戰成名 真正在虎牢關一戰成名的人,是李世民。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李淵攻克長安,稱“唐”,王世充占據洛陽稱“鄭”。公元620年,唐為一統天下,率先向鄭發起進攻。王世充接連敗退,窮途末路之時,求救于稱“夏”的窦建德。窦建德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就率十幾萬大軍來救。李世民搶占“虎牢關”,以3000餘人,大敗窦建德十萬大軍,窦建德被生擒。唐經過此戰,一舉擊敗兩個最強的競争對手,為一統天下鋪平了道路。李世民也通過此戰,一戰成名,也被後世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
李世民能以少勝多的原因 要知道,王世充和窦建德也絕非什麼泛泛之輩。窦建德也曾數百輕騎大敗隋薛世雄的三萬人馬。簡單分析,李世民能勝,有以下幾點:
1、 天時。當時,唐已經控制了中國包括長安在内的大部分地區。且隋朝末年,戰亂已持續數年,士兵也産生了厭戰心理。百姓也渴望能夠有一個人能站出來,終結這個亂世。而李唐,似乎就是亂世最好的終結者。和平的時代要來了,大勢不可逆,天命不可違。
2、 地利。虎牢關占盡地利,李世民深知虎牢關的優勢,所以搶占了這個重要的關卡。有此險關,就不懼千軍萬馬。敵方面對如此險關,也不敢輕舉妄動,這樣一來,就切斷了窦建德和王世充的聯系。然後對王世充圍而不攻,令其精神崩潰;對窦建德則慢慢消耗、騷擾,令其軍心逐漸渙散,最終為勝利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
3、 人和。李世民擁有極高的軍事天賦,連一代偉人都對他贊不絕口:“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還擁有極強的人格魅力,在攻打洛陽王世充前,他先是擊敗劉武周,降服了尉遲恭,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後顧之憂。李世民的屬下都被他強大的氣場和魅力所折服,比較齊心,各自盡心盡力輔佐。
李世民占據天時、地利和人和,就如同小說中開了挂的男主角一樣,各個擊破所有的敵對勢力,最終一統天下,功高蓋主。連李淵都覺得他功勞太高,不知道封什麼好,隻得封了個“天策上将軍”。
後來,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自己成功登上皇帝的寶座。雖這些行為有失人倫,但若不是這樣,又怎能成就一代明君呢?
李世民的功過是非,你怎麼看呢?
歡迎在留言區評論,也可以轉發、收藏!
喜歡我文章的,可以點點關注!豫薦你,以獨特的視角解讀文化!
參考文獻:《舊唐書》、《穆天子傳》、《水經注》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