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生古詩詠鵝大全

小學生古詩詠鵝大全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2-14 06:13:59

  嗨,我是蔣秋心,歡迎來到“每日讀詩”。

  天才,在哪個時代都有,但很少有人早慧到這個程度的。

  七歲的你在做什麼呢?那時候我上二年級,還在學組詞造句,語文試卷上最後一道題看圖寫話,對于我而言,要表達清楚都已經格外艱難了。而今天這位詩人,在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寫出千古流傳的詩句,甚至到了現代,長期霸占各種學前啟蒙必讀詩詞,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一樣,是很多小孩子的詩歌啟蒙了。他就是駱賓王的《詠鵝》。

  詠鵝

  唐代: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場景再現 “鵝,鵝,鵝!”他拍着手,快樂地叫喚着,“快來看呐!好多鵝啊!”

  好大一群鵝!

  它們根本不屑看向人類。隻昂起彎曲的脖子,發出優雅的鳴叫。好像對着天空唱着不知名的歌。隻有天空才值得他們注目。

  好高貴的鵝!

  雪白的潔白的羽毛,上面沒有一絲雜色,也沒有一絲污垢。

  它們就這樣漂浮在碧綠色的水面。還時不時伸出通紅的腳掌,慢慢劃動着清澈的水波。

  小學生古詩詠鵝大全(七歲孩子寫的詩詠鵝)(1)

  那麼這首詩到底好在哪兒呢?我會用個人的感受來簡單談談,就當抛磚引玉了,有其他想法的可以在評論區一起溝通交流。

  一、清新的顔色搭配,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 看文學作品的時候,因為不能聽,不能嗅,所以“視覺”就非常重要了。視覺不僅僅是看文字本身,還有文字所代表的含義。

  就像做菜,也會講究“色香味”俱全。而詩詞裡,顔色是最直觀的視覺體驗。

  比如這首詩的顔色搭配:白毛、綠水、紅掌。

  光是腦海中呈現這個畫面,哪怕不懂得美術的人,都覺得是視覺上的享受。

  而白毛和綠水,是因為非常幹淨才會如此。

  羽毛如果不潔淨,會是黃色的。水如果不清澈,則會渾濁。

  原本白色綠色的搭配是安靜的,清新的。但後面的紅色,則為這個畫面添加了另一種活力。

  這就是“撞色”。撞色是指兩個相對的顔色組合,比如紅配綠,紫配黃等等。

  當然,作者當時恐怕也沒有撞色這個概念。之所以會選擇這三個顔色,完全就是出自敏銳的對美的感知。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麼簡單,詩人看到的就是這樣的畫面啊,還能是什麼顔色?我上我也行!

  并非如此。很多名作,看起來似乎并沒什麼特别。那是因為你已經看過原作了。如果不看原作,讓我們自己去寫《詠鵝》,你真的會第一時間從顔色下手?并且提煉出這幾個顔色嗎?

  事實上,生活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啊。

  

  二、生動的煉字:總需字立紙上,不可字卧紙上。 “浮”字,第一是突出白鵝的輕盈,第二是描寫了白鵝的狀态,是悠閑地浮在水面上的。

  “撥”字,原意是用手指或棍棒等推動或挑動。而用在這裡,第一是突出了鵝掌撥動水波是毫不費力的,輕輕就推動過去,快速遊走了。第二,原本這個動作,更多是用在人身上,這裡用在鵝掌,也是将鵝拟人化、性情化。

  這兩個字,非常簡單,卻恰到好處。李白有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就是這種感覺吧。

  會讓你覺得,畫面被賦予了生命,場景鮮活了起來。

  看到一個煉字觀點,“總需字立紙上,不可字卧紙上”,就是說的煉字的生命力。

  還是那句話,作者可能沒有想這麼多,但是他達到了“靈活生動”的效果。

  我們做分析的時候,隻能去分析他為什麼好,卻不必去考慮,他為什麼能想到這個字。因為很多有天賦的人,僅僅是依靠“直覺”就能想到。

  就像武俠,出拳的時候,他直覺就應該這麼出,拳拳到肉,赢了就好,卻不會去想為什麼。

  但看拳的人,是可以去分析這拳法好壞的。

  小學生古詩詠鵝大全(七歲孩子寫的詩詠鵝)(3)

  三、高潔的品質:“七歲看老”或許真的有迹可循。 縱然有人到此,白鵝依然不看向人,反而向天歌,那種高傲的形态,對天空的向往。

  不得不說,你心中想的是什麼,眼前看到的就是什麼。比如同樣一隻鵝,有人看到的是美麗,而有人可能看到的是烤鵝。

  再就是在農村生活過的都知道,家禽是沒有那麼幹淨的,達不到“羽毛雪白,纖塵不染”的效果。

  所以筆下這樣的高潔的形象,更多是作者的想象。他願意看到,鵝就是這樣高潔,這樣有理想抱負。

  可是他還那麼小,僅僅是個七歲的孩童啊。

  難道這是潛意識中的想法嗎?

  看到這首詩,讓我不得不相信“七歲看老”這個說法或許是真的。

  小學生古詩詠鵝大全(七歲孩子寫的詩詠鵝)(4)

  反思:對課本必背古詩的一點感想 我們從學前班開始,不,甚至更早,就開始背誦詩詞了。有些是課本需要,有些是家長要求。

  不論哪一種,背誦始終是強迫行為,大概小孩子并不喜歡。

  而那些詩詞名作,更是背誦得流利無比,熟悉到随口就能說出下一句,根本不用去思考。

  詩是需要保持距離感的,或許太過熟悉,反而會破壞詩詞的閱讀體驗。

  而日積月累的背誦壓迫,讓一些孩子找到了另一種宣洩。

  深受其害的第一人就是李白,他的很多詩都被改成了順口溜。

  比如《靜夜思》,“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床前明月光,床下鞋兩雙”。

  又比如《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來到烤鴨店”,“飛來直下三千尺,李白拉屎沒有紙”。

  雖然當時确實會覺得有趣、好玩。但仔細想想,真的挺惡俗的,還有點惡心。這種改動,都是怎麼惡搞怎麼來。甚至說出這些話的人,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因為押韻了,自認為很有才華。

  這是在“審醜”,不是在“審美”。

  這個世界,再也沒有七歲的駱賓王。

  因為他們失去了對詩的敬畏之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