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曾寫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脍炙人口的詩篇,我們都知道這首詩裡面描寫的是清明節的情景,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流傳了幾千年,但是對于清明節的由來你們知道多少?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分享關于清明節的典故,咱們一起往下看!
民間傳說中記載着這樣一個關于清明節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複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19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曆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讨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争功讨賞的人。
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隐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恸哭。裝殓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将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複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在文獻記載中,介子推确有其人,但在《左傳》、《史記》等史書的記載中,并沒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節。并且,寒食節起源于紀念介子推,這一說法最早也要到兩漢之交才有記載(見于桓譚《新論》)。
據考證,清明節的起源其實與介子推無關。清明作為一個春祭大節,遠在周代之前已經确定。
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分享到這兒就結束了,對于清明節的來曆你們認為是哪一種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點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