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借着武漢二月的春風,一連串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江漢方艙醫院123人新冠肺炎患者同時康複出院
17天大的最小新冠肺炎患兒康複出院
97歲最大新冠肺炎患者康複出院……
但抗擊疫情的戰鬥還遠未結束
前方的醫護人員還在與病毒搏鬥
一線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還在為保障供應而奔波
武漢還在等待,等待按下播放鍵的那一刻
作為武漢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這個決勝的關鍵時刻你一定要穩住
宅家不忘工作
撿起老本行當起線上心理疏導師
張佳妮是一名古筝老師,她媽媽劉曉雲是武鋼第一職工醫院傳染科的退休醫生。“我們三十多天沒出過小區門,隻下樓拿過一次菜和一次水果。”張佳妮說。
然而,這對母女“超長待機”宅家,日子卻過得挺充實,不僅自己生活井井有條,還是身邊人的“心理疏導師”。
曾在醫院傳染科工作30餘年的劉曉雲加入了不少微信群,在線上科普醫學知識,進行心理疏導。身邊朋友懷孕的、身體不适的、求醫又不敢去醫院的,她都會在群裡答疑解惑,她還“定時查房”:沒事别胡思亂想,每天少看手機、少看群,嘗試做幾道新菜換下口味,學習一些生活技能和醫學常識,不出門、少團購、多動手。
宅家也要健身
帶着兒子老婆一起運動
天天一家住在武漢市洪山區,他的爸爸是一名健身教練,平時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陪孩子和愛人,現在宅在家裡,每天下午都會帶着家人一起做運動。
宅在家的頭幾天,天天爸爸發現一家人不怎麼說話,隻顧着低頭玩手機,便想到了用健身讓家人增加互動,也能提高身體抵抗力。“以前孩子跟我還有他媽媽基本上沒什麼交流,現在感覺變了一個人,平時上完學校安排的網課後,主動找我帶他健身,沒想到無意間培養了孩子的一項愛好。”天天爸爸開心地說。
宅家也要吃好
清空了手機裡的美食收藏
宋先生是一名退休工人,家住武漢新洲區邾城街,平時酷愛研究美食,今年過年孩子們都從外地回到了老家。現在一家人宅家家中,他翻出了收藏已久的美食攻略,每天都能做出個新花樣,純手工米酒、包子、各種火鍋、蒸菜、燒烤、鹵煮……
最近,宋先生刷微博看到網友們發起了“電飯煲蛋糕大賽”,從未做過西點的他迫不及待一試,但也沒少“翻車”,他越挫越勇,通過多次改良“配方” ,“宋氏蛋糕”總算完美出爐。
宋先生說:“以前跟孩子們見一面都難,就算回來了,吃飯基本都是在外面,現在宅在家,每天換着花樣學着做,中餐西餐都嘗試一下,看着孩子們吃得香,我心裡也高興。”
媽媽奮戰一線
5歲兒子乖乖宅在家打“怪獸”
“媽媽是兒童醫院的白衣天使,她每天去上班要照顧小朋友,我就乖乖宅在家畫畫打‘怪獸’,等媽媽回來!”5歲的小睿澤對媽媽的工作非常驕傲,他媽媽周睿是武漢兒童醫院耳鼻喉科的一名護士,現在也戰鬥在抗“疫”一線。
小睿澤平時就愛畫畫,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小睿澤就宅在家畫畫打“怪獸”,其中一幅畫,抱着愛心的小朋友就是他,坐在救護車裡的護士是媽媽,媽媽出發是為了打敗“病毒怪獸”,救更多的小朋友。
抗“疫”宅家也能當學霸
停課不停學,武漢市廣大學子,開啟宅家上學模式,如果說在校學習是直道,方便沖刺,在家學習就是彎道,可以超車。在這個“加長版”假期,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三班理科學生唐楚玥宅家學習一點也沒松懈。
唐楚玥中考時是武昌區最高分獲得者,現在成績也在班級名列前茅。她的筆記多次作為該校“學霸筆記”進行陽光義賣。“不能因為沒有在校你追我趕的氛圍,就有所松懈。”唐楚玥說,在家學習,也是另一種鍛煉自己的方式,可以增強學習的自覺性。
唐楚玥的媽媽金女士說,疫情期間,孩子有問題就會問各科老師,學習有計劃性,學業并沒有被耽誤,每天在家還會和她打一會羽毛球,保持勞逸結合。
武漢是一座英雄城市,疫情當前,不管是一線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黨員幹部、社會志願者還是宅在家不出門的群衆,每一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踐行着責任與擔當。
或許,我們宅家的生活會有不便,心裡也有些委屈,但這一切都是為了抗“疫”勝利的早日到來。
穩住!是對自己、家人的最好保護
穩住!是對當前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
穩住!是給武漢最好的愛
穩住!我們能赢!
(壟上頻道農村廣播全媒體記者 楊新波 責任編輯 周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