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君臣對答資治通鑒文言文原文

君臣對答資治通鑒文言文原文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0-01 13:31:30

  文物小檔案

  名稱:銅權

  年代:元代(元代至元廿年,即1283年)

  形制:高9.5cm、底徑3.4cm,豐肩束腰

  材質:銅質

  館藏:東平縣博物館

  君臣對答資治通鑒文言文原文(文言物語話東平之十)(1)

  東平元代銅權(天字一号一側)

  “權衡”一詞由何而來?在古代,秤砣稱“權”,秤杆則稱“衡”,合起來便是“權衡”,作為國家法定的計量工具,又引申出“權力”、“法度”、“維持平衡”等含義。

  銅權,自然是用青銅做的秤砣。東平博物館藏的元代銅權,上有倒梯形方鈕,上有一孔,權體上部豐圓,下部漸收形成束腰,底為台階式喇叭形座,兩側刻有“天字一号”和“至元廿年”,高9.5cm、底徑3.4cm,從民間征集,造型流暢,品相完好。這并非普通秤砣,而是由官府監制、具有法律效力的标準衡器,專門用來校正核準的标準秤砣。

  君臣對答資治通鑒文言文原文(文言物語話東平之十)(2)

  杆秤(網絡圖)

  衡器的傳承

  相傳,杆秤是春秋時陶朱公範蠡發明的。他以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和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為記,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顆星花,故稱為十六兩制秤。秤杆有骨杆、木杆或金屬杆;秤砣有石砣、瓷砣或金屬砣。計量單位因朝代更替而演變,比如古代時十六兩為一斤,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改為十兩一斤。

  提到“權”,意義最大的是“秦權”。秦滅六國後,統一度量衡,官府頒發“秦權”作為衡器标準,并刻上诏書,通行全國。當時多為饅頭狀或南瓜形,上有半圓環紐,通常一年一校。

  漢代,京兆尹負責校驗衡器。漢末至隋統一前。朝代更疊頻繁,衡制混亂不一。唐代,專設監校官,衡器經校驗後,加蓋钤印方準使用。明代,由工部寶源局監造,兵馬司兼領市司負責校正。時至今日,度量衡仍由政府專門機構管理。

  元代銅權的形制

  根據現有資料,元代銅權形制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是權體圓形束腰。特點是權體上部豐圓,下漸收形成束腰,底承台階式喇叭形座。

  二是權體六棱形。特點是平肩,(斜)直腹,束腰。根據權體上下尺寸不同,可分為三類:上大下小,也稱肩寬收腹;上小下大,也稱窄肩寬腹;六棱柱形,即上下相同。

  三是其他形制。如六棱圓腹形、鐘形。

  從資料看,權體圓形束腰的形制占大多數,其形制最早可以追溯至唐武德五年(622年),早于其他形制,因此,元代銅權承襲了以前的形制。

  君臣對答資治通鑒文言文原文(文言物語話東平之十)(3)

  東平元代銅權(年号一側)

  元代銅權的斷代

  對元代銅權的斷代,不僅依其形制,更重要是銘文,其上的紀年銘文均為年号紀年。

  元朝共有16個年号。其中,存世銅權中發現最早的年号為“中統二年”(1261年),是元世祖建元後的第二年,最晚的為“至正二十四年”,距元滅亡僅四年。《元史·世祖本紀》載,中統二年,“頒鬥斛權衡”,可見,“中統二年”權是元政府最早頒行的衡器。

  東平館藏元代衡器陰刻年号為“至元廿年”,即1283年,這一年,是嚴實父子治理東平結束的第19年,元代統治尚未穩定。1220年,嚴實以彰德府、大名府、磁州、等三十萬戶歸附蒙古,成吉思汗以嚴實為東平行台,設立了東平行省,領五十四個州縣。嚴實死後,其子嚴忠濟嗣位,直至1264年取消漢地世侯。嚴實父子治理東平,在戰亂時代避免了兵連禍結,加上開荒辟野、興辦儒學、發展經濟,四方之士聞風而至,成為一方重鎮。東平發現銅權,也說明當時交易頻繁、社會繁榮。

  有資料顯示,山東茌平曾發現“至元八年”銅權,刻有“東平府依樣奉尚書戶部造”。至元八年(1271年),當時東平已由東平路(1230年)降為東平府(1268年),題刻“東平府”即為此。元朝為征集财用以供戰争,曾三次時設時廢尚書省,第一次設廢是在至元七年(1270年)春到至元九年(1272年),僅存兩年,其後由有兩次置廢。由此可見,當時東平行政變化,以及銅權的管理,是由尚書省管轄的戶部鑄樣權,各地依樣鑄造。(撰稿:陳淑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